《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

来源:河海大学发布时间:2012-03-21

  3月21日,《中国教育报》以《河海大学激活学生创意火花》为题,对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河海大学激活学生创意火花
  这段时间,河海大学大三学生杨志勇和他的两名同学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验室,这个小团队正合作完成一个名为“智能机器鱼”的小发明。“刚开学,实验室人少,恰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专心钻研,备战7月份的江苏省大学生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杨志勇告诉记者。
  “最近你在忙什么项目?”如今,已成为河海大学学生中间流行的问候语。在河海大学的校园里,创新发明已经形成一种风气。
  “大学生搞创新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立新说。为了激活大学生的创意火花,河海大学面向低年级学生,普遍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创新创造讲座,举办科技节、科普节等,让所有学生在入校之初即能接受到创新素质教育。河海大学还设立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艺体育及各类社会实践等,都能获得学分。” 周立新说,“不要小看这个课外活动的学分,如果一名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修满10个素质拓展学分,将不能毕业。”
  2006年,河海大学成立开放式的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发明创新能力。“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工程训练课程,打破了文理科界限,感兴趣的学生都能来听。中心的机器人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结构创意工作室等6个实验室也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文科生也可以和理工科学生坐在一起做研究、搞发明。”周立新说。
  2011年7月底,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学生的参赛作品“微型水下探测机器人”以新颖的设计、极佳的平衡性一举夺得了特等奖。令人惊讶的是,领头完成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参赛作品的,是河海大学的一名文科生――来自商学院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吐合尼亚孜•阿布。
  阿布获奖作品的创意,就来自工程训练课上。当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娄保东讲到当前水利探测的困难时,一直对研究发明有着浓厚兴趣的阿布突发奇想:能不能研制一个微型水下探测机器人呢?阿布的这一想法得到娄老师的支持,娄老师很快为他找来相关书籍,后来,又陆续介绍了水利水电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法学院的3名发明“达人”加入阿布的团队,这3人各有专业所长,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发明小团队就此形成了。
  大学生搞发明,资金常常是“软肋”。近几年,河海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对每年经评选立项的150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给予资金、平台等全方位支持。
  据了解,2007年,河海大学本科生获国家专利10项,2009年为近50项,而201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20项,创新发明成果实现了“三级跳”。2010年12月,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在河海大学建立了江苏高校中唯一的“江苏省专利技术创造与运用实践基地”。

来源: 编辑:管理员 责任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