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及科研环境建设》的报告中,李志民主任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历次全国科技大会:1956年第一次大会,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第二次大会,邓小平发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1995年第三次大会,明确“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06年第四次大会,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李志民主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整体创新能力仍较弱,当今世界上所有新的理论发现、90%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因此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任重道远,大学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教育部着力规划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近些年国家三大科技奖中,高校获奖数分别占颁奖总数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在即将颁发的2011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中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大学已逐渐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
李志民主任指出,当前,国际“大科学”时代来临,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类重大需求成为科研的主导方向和目标,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国际科技合作逐渐成为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李志民主任强调,时代要求一流国家必须要有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国家科研的主导力量,是大国和强国的标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新需求和新希望,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身要求。李志民主任在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后,指出要克服自卑、避免自大、提倡自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建设良好科研环境的主要措施: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开展科技攻关;要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加快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要加大科技工作改革力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弘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在《中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报告中,李志民主任着重阐述了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基础,介绍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即ESI。该数据库将科学领域分为工程学、农学、生物学、社会学等22个学科,按科研生产力(论文数量)、科研影响力(被引次数)、科研创新力(热门论文数量)、科研发展力(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作者(被引数位居学科前1%)五个方面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及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上有18所大学在22个学科全部进入前1%的行列,其中美国13所,英国3所,加拿大2所;中国有95所大学至少有1个学科进入前1%的行列,河海大学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