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了由河海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果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担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基于水稻生理生态调控机理的水分调控指标和水稻灌区综合节水调控模式及其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有:揭示了水稻控制灌溉节水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提出了水分调控阈值,对构建水稻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进了水稻需水量计算模型及水稻生理生长模型,提高了模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适用性和精度,实现了气孔-蒸腾-光合耦合模拟、根系结构与功能模拟等功能;建立了稻田灌排控污减排技术指标与模式,增强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生态经济效应;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区域的水稻灌区综合节水调控模式,并在江苏、黑龙江、宁夏等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自1996年以来,以彭世彰教授等为主的课题组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从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响应机理、水稻需水过程、稻田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深入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水稻水肥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形成了节水高效、控污减排的水稻灌溉水肥调控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有:揭示了水稻控制灌溉节水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提出了水分调控阈值,对构建水稻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进了水稻需水量计算模型及水稻生理生长模型,提高了模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适用性和精度,实现了气孔-蒸腾-光合耦合模拟、根系结构与功能模拟等功能;建立了稻田灌排控污减排技术指标与模式,增强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生态经济效应;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区域的水稻灌区综合节水调控模式,并在江苏、黑龙江、宁夏等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自1996年以来,以彭世彰教授等为主的课题组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从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响应机理、水稻需水过程、稻田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深入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水稻水肥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形成了节水高效、控污减排的水稻灌溉水肥调控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