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党委作出《关于在全校开展向朱岳明同志学习的决定》

  河海大学党委4月15日印发了《关于在全校开展向朱岳明同志学习的决定》。
  《决定》中说,朱岳明同志是我校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3月出生于浙江长兴,1982年毕业于我校水工专业,1985年获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水工结构学科副主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河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主持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奖14项和江苏省留学回国优秀个人称号。2010年3月21日因病逝世。
  朱岳明同志是学校涌现出的新的模范典型,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教以来,他以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执着追求,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河海,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用满腔热情践行了奉献教育事业的铮铮誓言,书写了壮丽年华和精彩人生。他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执着进取、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牢记使命、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体现了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不懈追求的职业操守;展示了踏踏实实、不畏艰难、执着顽强的河海人形象。学习朱岳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学校“道德荣校”理念的宣传落实,对于在全校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尚,对于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对于谱写我校发展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向朱岳明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献身教育的高尚师德。朱岳明同志从教20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满腔热情,把全部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是患病晚期,他都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2009年12月,就在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去四川的水利建设工地现场指导如何解决大坝裂缝问题,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二、学习他以生为本、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朱岳明同志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学生才是学校办学之本。他深爱着菁菁校园和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他教学生要刻苦学习,独立思考;他教学生要脚踏实地,学无止境;他教学生要艰苦朴素,敦厚朴实。20多年来他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7门,指导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70名。
  三、学习他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朱岳明同志主要从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防裂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为此他付出了一生。2007年,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渡槽工程发现裂缝,潘家铮院士点名要他去现场解决问题,而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正在医院化疗,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立即赶赴现场,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学习他乐观豁达、舍身忘我、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朱岳明同志于2006年3月被查出患有鼻咽癌时,已经是晚期。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以坦然、平静的心态面对,比过去更加紧张地工作:申请项目、下工地、上课、指导研究生……。从2006年3月癌症确诊到2010年3月21日去世的四年,是他与病魔斗争的四年,也是他成果最多的四年。
  校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向朱岳明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运用多种形式在全校形成学习朱岳明同志的热潮,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学校和谐的强大力量和实际行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要以朱岳明同志为榜样,寻找差距,立足本职,比学赶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在自身岗位上建功立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实现学校的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