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等四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果丰硕

  1月28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会,河海大学主持的《多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
  2006年,教育部批准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四校联合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秘书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正式开展基地建设工作;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将《多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理论与实践研究》列为省高教教改课题“重中之重”项目,主持人为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大俊教授、河海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蒲晓东助理研究员。
  鉴定会上,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以南京大学副校长闵铁军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主持人的研究情况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咨询答辩,经过充分讨论,认为该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明确,技术路线正确,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完整,详实充分,符合鉴定要求;项目创新了文化素质教育共建工作的理念,共建高校本着“强化共性、彰显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理念,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创建了文化素质教育共建工作的机制,促进了共建基地的日常运行及高效、快捷、方便的沟通合作;项目构建了开放性、多元化、多学科互补渗透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内容新体系,主要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校园文化、课程建设、人文讲座、学生社团和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建立了校园文化互补机制、课程资源连通机制、社团组织互动机制、智力资源共享机制和实践活动联合机制,搭建了文化素质教育共建工作的素质网站平台、师资交流平台、制度建设平台和理论研究平台,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立体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四校在多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校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巩固,在兄弟高校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该项目研究成果在教育理念、运行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场地设施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教学成果,引领了多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方向,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应用价值。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鉴定,并建议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性、创新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