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佑楣接受记者采访:三峡工程昭示中国实力

         陆佑楣,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三峡尚未全部完工

  记者: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175米成功后是不是就可以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
    陆佑楣:这个说法不是很严谨,三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三峡大坝建设,发电机组建设,通航建筑物建设等工程。目前三峡大坝已经全面完成工程建设,通航建筑物建设也基本完成,发电机组按照最初设计是26台,也已经全部安装完成。但是,三峡右岸山体内,又设计安装了6台地下发电机组,这6台发电机组尚未完工;升船机也正在施工,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算是三峡首期工程全部完工。这一点,还是要区分开来。
    目前三峡工程正在进行175米蓄水试验,这说明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一个严谨和慎重的态度。从技术方面来说,实际上2007年就可以达到蓄水175米的技术标准了。但国务院今年才批准首次蓄水到175米。

  三峡建设已经获得成功

  记者:175米实验性蓄水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息?
    陆佑楣:三峡工程目前不能说是全部完工,但是工程建设部分的绝大部分工程都是完工了,移民工程也基本完成,至此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自豪。
    三峡工程实施决策前,对于这个工程到底是要不要做,能不能做,是经过了很多争议的。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立法后,才决定了这项工程的实施。
    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要做这个工程,做这个决策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当然,现在三峡工程的资金问题已经根本不是问题了,但1993年全国物价指数很高,全国的资金都是相当紧张,当时资金问题是主要问题。
    三峡这么大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钱?工期到底会有多长?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当时有人说了,三峡工程投资是无底洞,工期是马拉松。实际上三峡工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扎扎实实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可以说建三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个工作做的是非常扎实充分的。前期工作做的充分才能保证后面的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的准确性和不走弯路。这是最重要的。
    三峡工程决策时,最初国务院批准的工程预算是900亿,包括移民400亿,工程建设500亿,这是1993年的不变价格。不考虑贷款利息因素,也不考虑物价上涨变化因素,是静态的投资。
    那么工程建造17年,每年物价要变化,利息要支付,利率也在浮动。当时也测算了,1993年的物价指数是14%左右,当时通货膨胀也是最厉害的时候。但国家预测物价指数可以调控下来。
    除了静态的投资预算,还假定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含支付利息在内,预计工程总投资是2039亿元。工程实施过程中,因为物价指数很快降下来了,比原先估计的要快,而且又处于一个紧缩的时期,银行利息比较低,资金比较充裕。
    到目前为止,工程实际造价是1800亿左右,比预算还节余了200多亿。那么实际执行结果,移民有部分遗留问题需要补充资金,工程本身不会突破预算资金。
    很多工程建设动不动就超出预算,实际上是没有按照静态和动态来测算,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而三峡工程在项目资金管理上是很规范的,2007年,国家审计署派了150多人的检查组对三峡工程资金运用进行全面审计。可以说是审计的非常细非常严格,但这么大的三峡工程没有发现有违规使用项目资金的现象。
    现在,三峡工程建造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对于当初那些对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持怀疑态度的人是最明确的回答。事实胜于雄辩吗。

  三峡首要任务是防洪

  记者:修建三峡工程,历来对其必要性和首要任务都存在不同声音,那么最终确定修建三峡工程考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陆佑楣:三峡工程共有三个功能:首先就是防洪,其二是发电,其三是通航。
    三峡第一个任务是防洪减灾,试验性蓄水到设计水位175米成功后,就意味着它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以后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就把水库水位下降到汛期限制水位,等着洪水到来后适当拦蓄,减轻下游灾害。
    为什么说三峡工程首要的任务是防洪抗灾呢?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是孙中山先生,当时孙中山先生提出修建三峡的概念是利用三峡地区的水能发电和改善长江流域交通运输。最初时国民党政府也做过一些工作,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能力都达不到。当时,美国政府也提出利用美国政府的资金建设三峡大坝,发电后用来生产化肥,再将化肥运往美国归还美国政府贷款资金,美国也派来了工程师实地考察,但由于国内战争等原因,到1947年,这项工作就停止了。
    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水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就发生了几起大的洪灾,1954年,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大洪灾。洪灾过后,人民群众和当地经济所遭受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领导人就开始着手治理洪灾。实际上治理洪灾和开发水能资源是结合在一起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三峡工程的调查研究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但提到政府议事日程,则是在改革开放后。
    建设三峡工程提到了政府议事日程,那么摆在政府面前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设三峡?有没有可能建?建设三峡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很重要。
    经过多方论证和综合研究,最后确立了建设三峡工程根本的问题是要防止洪水灾害,保证长江流域的安全。
    在没有三峡工程前,荆江、湖北、湖南一带都是肥沃的平原、粮仓、鱼米之乡。但是每年汛期,这一带150万公顷耕地,几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受到洪水的威胁,这个威胁怎么办呢?那就是必须修建三峡工程。

  三峡不是防洪唯一工程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三峡工程完工后,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就可以完全杜绝?
    陆佑楣:长江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防洪抗灾的关键性工程,但不是唯一的防洪工程。
    长江的防洪体系不是单一的三峡工程,防洪体系是由很多防洪工程组成的,但关键性的工程是三峡工程。有人说三峡工程解决不了长江下游的洪水灾害问题,其实这是因为他没有仔细研究。即便是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大堤仍需要加固,而荆江大堤原来的防洪能力是十年一遇,甚至都达不到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每年都要加固。
    建设三峡之前,每年春节后,湖南、湖北省的领导都要到大堤上组织大堤加固工作。现在有了三峡以后,就可以大大减轻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把荆江大堤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原理很简单,有了三峡水库后,在洪水来临之前,将水排放,水库水位下降,等洪水来临,就可以拦蓄洪水,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我要重申的是,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防洪抗灾关键性的工程,可减轻长江干流上洪灾,但绝不是全部。
    要三峡工程包下下游所有的洪灾是不可能的。比如,暴雨下在洞庭湖地区,那么三峡水库也仅仅是能起到辅助作用。

  洪灾对环境的破坏最大

  记者:从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就一直有一种声音说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破坏很大,实际情况是什么?
    陆佑楣: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是修建三峡工程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很大。我的看法是,洪灾才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
    一次洪灾,对人民群众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是根本无法估量的。
    要我说,三峡工程是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首先,三峡发电站每年发电量是847亿度电,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按多年平均值年发电量847亿度计算,相当于火力发电燃烧4000万吨-5000万吨煤炭。这几千万吨煤炭,且不说对煤炭资源的浪费,单从对环境的影响来说,即便是再现代化的煤炭开采设备,对环境都是会造成影响的。几千万吨煤炭需要运输吧,运输过程中汽车或火车产生的污染就不小。
    即便是煤炭就地燃烧发电,燃烧后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国的煤炭又大多是高硫煤炭,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原因。而且酸雨对农作物、植物的影响也很大。
    目前减排是全世界所要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减排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能量的形成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产生能量必然要燃烧,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全球要求减排,那么水能资源是最好的选择。河流水位提高以后,水流就有了很大落差,落差就形成了巨大能量。这就是水力发电。
    水能资源没有污染。水不排放任何污染。
    中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此来减少环境的污染。而我国目前产生能源的主力是使用煤炭,70%的能源是来源于煤炭。10%左右是使用石油,6%-7%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水电就是可再生能源。
    当然,任何大坝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都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比如鱼类。近年来,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是在减少,但三峡工程才建成这几年,三峡建造之前,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就已经在减少,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量捕捞。
    而三峡大坝建成,有了水库之后,可以饲养鱼,可以以人工养殖的方式弥补长江流域鱼类种群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