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学校就业工作在实施“素质拓展、市场开发、信息快递、优质就业、联合牵手”为核心的五大就业工程的基础上,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毕业生规模膨胀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创新,大力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学生就业率始终处于高校前列,为社会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拓宽视野,找准定位,明确就业方向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服务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教育,对学生着力开展从“大一”到“大四”分层次、系统化、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一年级新生,着重开展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意义,认清专业特点,确定人生目标教育;对二年级学生着重开展分析自我特点,进行自我基础完善,确定职业目标教育;对三年级学生着重开展明晰专业工作领域,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四年级学生着重开展就业形势、就业信心、求职技巧、正确就业观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教育。
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多层次就业创业。强化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对毕业生着力引导 “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合理调整学生就业预期,鼓励学生多层次就业、创业。积极组织落实“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就业举措,主动推荐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2008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辛明伦放弃月薪4000元的职位,甘当大学生村官,并且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了解农村,熟悉环境,创办了“南京新广天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成为村官创业典型。学校通过构建教育、激励、保障三位一体机制,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荣誉感、成就感,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在西部、在基层成长成才。
拓展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强化专业教学与国家需求的接轨,实现教学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国家、人才就业市场对学生质量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接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培训。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实训项目,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含金量,实现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之间零距离,实现学生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我校有79名学生正在接受“IBM-ETP”项目实训,有100多名学生参加了订单企业的培训,和金地集团合作的实训项目即将推出。 “IBM-ETP”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先进的、实用的IT技术,在校期间就加入到实战项目中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施创业“四百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条件。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宣传成功创业典型,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百业竞赛”、“百家讲坛”、“百个社团”和“百企多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条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培养有特色、有能力的创业人才,打造高效创业团队。毕业生王海笑和杨庆林,经学校帮扶,发挥自身专业和特长,创建的“南京王海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典型。
实施优质就业工程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选拔400余名优秀毕业生,根据他们的性格、能力和职业兴趣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请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和专家对他们进行模拟面试、求职技巧培训和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毕业生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经过优质就业工程培训的毕业生,在求职面试及公务员的选拔中,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增加了学校毕业生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和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就业的比例。
拓开渠道, 搭建平台,打造就业新模式
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学校加强与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各地人才市场、水利电力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交流,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市场。同时加强就业基地的建设,深化建设内容,搭建“产学研”平台,推进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让学生亲身了解基层及各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交流拓开学生就业渠道。
搭建与行业内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学校继续加强和合作发展委员会的合作,拓展一批单位成为新的就业和实习基地。学校与上海南汇、青浦水务局、青岛水文局、浙江萧山水利局建立了新型合作模式,这些单位采取“单独计划、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选拔”的招聘模式录用河海大学毕业生,保证毕业生录用规模。
搭建展示毕业生才华的平台。学校通过晚会、展览、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展示才华,为用人单位提供“立体简历”。如,交通学院、海洋学院举办“毕业生风采”晚会,节目全部由09届毕业生自编、自导、自演,晚会向用人单位投递了一份生动的“立体简历”,在展现学子风采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综合素质、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依据。一位参加晚会的单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凡是上台表演并愿意到该单位工作的同学,全部接收。
打造毕业生捆绑销售的新模式。学校充分发挥水利专业特色,吸引用人单位,特别是工程单位企业到学校招聘,同时捆绑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新闻、英语、计算机等非水利专业的毕业生,如水利水电各工程局,招聘了除水利专业外的财务、会计、人力、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学校向苏州明硕电脑公司推荐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管理、数学、物理等近十个专业学生。
拓宽视野,找准定位,明确就业方向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服务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教育,对学生着力开展从“大一”到“大四”分层次、系统化、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一年级新生,着重开展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意义,认清专业特点,确定人生目标教育;对二年级学生着重开展分析自我特点,进行自我基础完善,确定职业目标教育;对三年级学生着重开展明晰专业工作领域,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四年级学生着重开展就业形势、就业信心、求职技巧、正确就业观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教育。
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多层次就业创业。强化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对毕业生着力引导 “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合理调整学生就业预期,鼓励学生多层次就业、创业。积极组织落实“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就业举措,主动推荐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2008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辛明伦放弃月薪4000元的职位,甘当大学生村官,并且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了解农村,熟悉环境,创办了“南京新广天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成为村官创业典型。学校通过构建教育、激励、保障三位一体机制,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荣誉感、成就感,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在西部、在基层成长成才。
拓展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强化专业教学与国家需求的接轨,实现教学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国家、人才就业市场对学生质量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接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培训。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实训项目,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含金量,实现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之间零距离,实现学生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我校有79名学生正在接受“IBM-ETP”项目实训,有100多名学生参加了订单企业的培训,和金地集团合作的实训项目即将推出。 “IBM-ETP”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先进的、实用的IT技术,在校期间就加入到实战项目中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施创业“四百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条件。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宣传成功创业典型,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百业竞赛”、“百家讲坛”、“百个社团”和“百企多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条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培养有特色、有能力的创业人才,打造高效创业团队。毕业生王海笑和杨庆林,经学校帮扶,发挥自身专业和特长,创建的“南京王海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典型。
实施优质就业工程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选拔400余名优秀毕业生,根据他们的性格、能力和职业兴趣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请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和专家对他们进行模拟面试、求职技巧培训和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毕业生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经过优质就业工程培训的毕业生,在求职面试及公务员的选拔中,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增加了学校毕业生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和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就业的比例。
拓开渠道, 搭建平台,打造就业新模式
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学校加强与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各地人才市场、水利电力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交流,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市场。同时加强就业基地的建设,深化建设内容,搭建“产学研”平台,推进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让学生亲身了解基层及各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交流拓开学生就业渠道。
搭建与行业内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学校继续加强和合作发展委员会的合作,拓展一批单位成为新的就业和实习基地。学校与上海南汇、青浦水务局、青岛水文局、浙江萧山水利局建立了新型合作模式,这些单位采取“单独计划、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选拔”的招聘模式录用河海大学毕业生,保证毕业生录用规模。
搭建展示毕业生才华的平台。学校通过晚会、展览、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展示才华,为用人单位提供“立体简历”。如,交通学院、海洋学院举办“毕业生风采”晚会,节目全部由09届毕业生自编、自导、自演,晚会向用人单位投递了一份生动的“立体简历”,在展现学子风采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综合素质、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依据。一位参加晚会的单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凡是上台表演并愿意到该单位工作的同学,全部接收。
打造毕业生捆绑销售的新模式。学校充分发挥水利专业特色,吸引用人单位,特别是工程单位企业到学校招聘,同时捆绑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新闻、英语、计算机等非水利专业的毕业生,如水利水电各工程局,招聘了除水利专业外的财务、会计、人力、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学校向苏州明硕电脑公司推荐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管理、数学、物理等近十个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