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全国人大代表严以新副校长在人大建议“农村水利突破‘最后一公里’!”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河海大学副校长严以新代表在小组会上说,“农村水利必须突破‘最后一公里’!”今年2月,他到河南、河北等旱区调研发现,目前政府水利投入主要用于干渠、支渠等主干渠道。通往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末端渠道,由村集体建设、管护,农村税费改革后,财力、人力投入机制无法保障。他建议,末端渠道的建设,可采取“政府出材料、村民出劳力”形式,既能保农业生产,又能促进就业。
  “否则,即使无大旱,水资源浪费也很严重。”严以新代表说,由于管网渗透和灌溉形式的落后,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的效率不到50%,而发达国家达到70%。“灌溉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能节水35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量不到600亿立方米。通过改造水利管网,改进灌溉方式,全国农业灌溉如均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至少还能节约一条‘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