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谈大学生就业工作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人大代表、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就在办公室接受了《江苏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就政府和群众都关心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张校长说,2009年伊始,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制定7项措施做好大学生就业,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江苏省“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就业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设置专业,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成为社会需要和欢迎的优秀人才,这是核心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是基层所需要的,最受基层欢迎?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及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教育,我校于2008年年底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共组织60余名干部、教师走访了全国180余家用人单位,对2004届至2008届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进行了调查,并回收了由用人单位填写的500余份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结果表明:“留得住”“能吃苦”“有本事”的大学生,最受基层企事业单位欢迎。
  在统计问卷时我们发现,90%以上的用人单位最在意毕业生去了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大型的国企、外企这一要求尤其强烈,因此不约而同地把“留得住”放在选人的首要标准上。有的单位主管说,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大学毕业生应聘去了西部等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干了不长时间发现不满意便匆匆跳槽,单位当然很不乐意,也影响到单位招人选人的积极性。
  毕业生是否“能吃苦”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之一。2004届至2008届毕业生大多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的独立和吃苦能力弱于前辈。很多单位都有不成文的规矩,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先到基层锻炼1至2年,比如说电力公司,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先到一线,值夜班便成为家常便饭,有些毕业生觉得受不了,说不干就不干了,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在很多水利、电力建设与施工单位,一些能吃苦的毕业生都有很不错的发展,不少人几年后就成为技术骨干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在单位挑起了大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才愿意接收或作进一步面试。但近年来用人单位的态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单位来学校招聘并不看重成绩甚至不看成绩单,而要求一律进行面试。一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说,到你们学校来招聘,就是总体上认可你们的办学实力和毕业生的水平;作为用人单位,我们不要“书呆子”,面试更能反映毕业生各个方面的实际能力。
  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每5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已经坚持了15年。每次我们都是派专人到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虽然投入很大,但形成的调查报告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学校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譬如,我校举行第一次大规模毕业生质量调查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不强,学校针对调查结果,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等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3年再进行调查时,就很少再有用人单位强调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了。这一方面是学校的培养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和计算机、英语从小普及的大环境有关。如果不作这样的调查,学生的培养工作就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的毕业生选单位时被动性、盲目性较强:什么单位要我,我就去什么单位。这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河海大学在积极推行这项工作几年之后,2008年的调查就显示,现在的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增强,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有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三五年之内就可以做到中层的职位,这在以前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作为一所拥有93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就业工作的做法还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批示要求教育部推广。近年来,我校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开展对各地就业形势和学校占有份额的分析;与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130多个成员单位以及西部重点单位、地方合作单位、海军牵手,加强联合培养人才等新机制的建设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11月26日,我校在校园内成功举行了2009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参会单位100多家。当天下午,当场签约的就有100多人。截至目前,河海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