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学的800多名正副教授、200多名博士生导师中,出生于共和国的诞辰纪念日、名叫“国庆”的只有一位,他就是现任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的施国庆教授。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10周年大庆之时,施国庆出生于安徽定远,于是取名“国庆”,从此,施国庆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的痛苦,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睹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所以,每当举国同庆之日,他都心潮澎湃、思如潮涌,既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而欣喜,也为能在其中做出一些贡献而欣慰。
在58周年国庆前夕,施国庆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从体会农民艰辛到创建移民学科
施国庆在十年浩劫中度过了难忘的小学和中学时光。他6岁进入安徽定远三河乡小学读书,后又随同母亲工作调动进入县城的实验小学和中学就学。这期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高一时到农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农,进行“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半个月的时间不长,却使他体会到农民的艰难、贫苦和淳朴,这也成为他进行移民研究、为解决农村移民问题而努力的源动力之一。
1978年,施国庆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就读水工专业。风华正茂的施国庆终于感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化氛围,倾听了严恺、徐芝纶等大师的教诲,明白了水利事业的伟大与崇高。他暗下决心,要打下扎实的水利工程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为水利事业贡献的本领,同时练好身体,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 因此,他不仅刻苦学习,还积极要求进步,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施国庆大学毕业,他的志向是当一名水利工程设计工程师或者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或研究成果为水利事业添砖加瓦。当时,国家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水利建设需要算经济账,讲究经济效益,因此国内第一个水利技术经济新专业于1982年在河海大学筹建。新专业需要教师,于是组织上决定他留校从事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他非常愉快地服从了学校的安排,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事业之中。
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日趋突出,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87年成立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呼吁水利部尽快设立移民专业,培养移民专业人才,得到了部教育司、移民办公室的响应。这个人才培养的任务又因为河海大学当时是水利部直属高校而被下达到水电系水利经济教研室,于是施国庆又被安排参与新专业的筹建工作,并逐步走向这一富有挑战性领域的前沿,成为这个新事业的主角之一。他于1992年创建了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适应了创建水库移民科学的需要,奠定了工程移民科学的基础。在新学科的建设中,他投入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围棋、集邮、体育等过去的诸多业余爱好。直至200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河海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移民科学与管理二级学科,才终于实现了将移民从“一项工作”到“一门科学”再到“一个学科”的转变,也使得河海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设立移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国际上第一个系统培养移民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施国庆也成为中国第一位移民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从参与国内工程到走向国际市场
施国庆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积极参与水利、电力、城市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环境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移民、社会、经济与管理专题及生态移民、环境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和自愿人口迁移等各类移民活动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努力创造出了该领域的中国经验及成果:一是提出了移民科学的学科体系,并且在移民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二是完成了对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与梳理,对移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三是创建了中国的移民学科,为中国的移民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军之才和技术骨干;四是主持完成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首都机场扩建、扬州第二电厂、太湖防洪工程等6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移民政策研究、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技术咨询,为这些项目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或者顺利建设做出了贡献,10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目前,河海大学在移民、工程社会学、水利经济学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在移民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施国庆先后受聘或当选为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顾问、中国水电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移民开发局咨询专家、江苏省水利学会工程移民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也从移民逐步扩展到工程社会学、公共管理、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社会学与经济学等。
但施国庆并不满足,国际上解决移民问题的成功经验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计划、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合理的赔偿、加强移民实施的外部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引起了他的重视与关注。他不断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提出新见解,创造出新的经验,并努力使之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他提出的移民入股分红和分享工程效益的理论已经在2004年成为国家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创建的移民环境容量分析和生活水平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移民领域的重要理论并得到广泛应用;完成的《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中英文报告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移民的必读著作;撰写的《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监理监测评估办法》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实施;参与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被誉为世界的典范。施国庆在世界移民领域崭露头角,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他于2000年与美国亚利桑娜大学Ted Downing教授发起创建了世界移民网络,并先后担任了世界移民网络理事、国际强制性移民研究会理事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10多个国际机构的移民与社会学咨询专家,受这些国际机构的邀请承担了5个国家层次、30多个重要项目的专题研究、检查和咨询。他应邀在2000年国际农村社会学大会、2003年美国科学院人口委员会移民分类与特性国际会议、2004年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大会、2007年国际水电协会大会等诸多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获得广泛好评。2006年起,他应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政府的邀请,与有“世界移民科学之父”之称的世界银行原高级顾问Michael M Cernea教授共同担任土耳其伊利苏水电站的国际移民顾问,成为国际著名的移民专家。
他最大的愿望是当好老师教好学生
近年来,施国庆除认真上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160余篇论文,出版了10部专著和教材,参加了数十次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差的时间很多,工作很忙,也很累,但是他感到非常充实。他最大的愿望是与同事们尽快完成移民学系列著作,尽早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移民科学理论体系,力求形成中国移民学学派;带好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施国庆先后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更可喜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以他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中已有10人被聘为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移民、社会学与经济学咨询专家;他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博士研究生朱东恺撰写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问题分析、制度透视与创新构想》刚刚入选江苏省200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与Michael M Cernea教授、Ted Downing教授共同提出的由河海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亚利桑娜大学联合成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民研究与培训中心” 的倡议,已经在有关各方形成共识和初步协议,必将在国际移民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10周年大庆之时,施国庆出生于安徽定远,于是取名“国庆”,从此,施国庆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的痛苦,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睹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所以,每当举国同庆之日,他都心潮澎湃、思如潮涌,既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而欣喜,也为能在其中做出一些贡献而欣慰。
在58周年国庆前夕,施国庆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从体会农民艰辛到创建移民学科
施国庆在十年浩劫中度过了难忘的小学和中学时光。他6岁进入安徽定远三河乡小学读书,后又随同母亲工作调动进入县城的实验小学和中学就学。这期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高一时到农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农,进行“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半个月的时间不长,却使他体会到农民的艰难、贫苦和淳朴,这也成为他进行移民研究、为解决农村移民问题而努力的源动力之一。
1978年,施国庆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就读水工专业。风华正茂的施国庆终于感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化氛围,倾听了严恺、徐芝纶等大师的教诲,明白了水利事业的伟大与崇高。他暗下决心,要打下扎实的水利工程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为水利事业贡献的本领,同时练好身体,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 因此,他不仅刻苦学习,还积极要求进步,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施国庆大学毕业,他的志向是当一名水利工程设计工程师或者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或研究成果为水利事业添砖加瓦。当时,国家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水利建设需要算经济账,讲究经济效益,因此国内第一个水利技术经济新专业于1982年在河海大学筹建。新专业需要教师,于是组织上决定他留校从事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他非常愉快地服从了学校的安排,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事业之中。
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日趋突出,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87年成立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呼吁水利部尽快设立移民专业,培养移民专业人才,得到了部教育司、移民办公室的响应。这个人才培养的任务又因为河海大学当时是水利部直属高校而被下达到水电系水利经济教研室,于是施国庆又被安排参与新专业的筹建工作,并逐步走向这一富有挑战性领域的前沿,成为这个新事业的主角之一。他于1992年创建了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适应了创建水库移民科学的需要,奠定了工程移民科学的基础。在新学科的建设中,他投入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围棋、集邮、体育等过去的诸多业余爱好。直至200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河海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移民科学与管理二级学科,才终于实现了将移民从“一项工作”到“一门科学”再到“一个学科”的转变,也使得河海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设立移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国际上第一个系统培养移民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施国庆也成为中国第一位移民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从参与国内工程到走向国际市场
施国庆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积极参与水利、电力、城市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环境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移民、社会、经济与管理专题及生态移民、环境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和自愿人口迁移等各类移民活动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努力创造出了该领域的中国经验及成果:一是提出了移民科学的学科体系,并且在移民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二是完成了对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与梳理,对移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三是创建了中国的移民学科,为中国的移民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军之才和技术骨干;四是主持完成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首都机场扩建、扬州第二电厂、太湖防洪工程等6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移民政策研究、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技术咨询,为这些项目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或者顺利建设做出了贡献,10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目前,河海大学在移民、工程社会学、水利经济学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在移民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施国庆先后受聘或当选为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顾问、中国水电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移民开发局咨询专家、江苏省水利学会工程移民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也从移民逐步扩展到工程社会学、公共管理、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社会学与经济学等。
但施国庆并不满足,国际上解决移民问题的成功经验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计划、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合理的赔偿、加强移民实施的外部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引起了他的重视与关注。他不断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提出新见解,创造出新的经验,并努力使之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他提出的移民入股分红和分享工程效益的理论已经在2004年成为国家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创建的移民环境容量分析和生活水平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移民领域的重要理论并得到广泛应用;完成的《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中英文报告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移民的必读著作;撰写的《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监理监测评估办法》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实施;参与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被誉为世界的典范。施国庆在世界移民领域崭露头角,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他于2000年与美国亚利桑娜大学Ted Downing教授发起创建了世界移民网络,并先后担任了世界移民网络理事、国际强制性移民研究会理事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10多个国际机构的移民与社会学咨询专家,受这些国际机构的邀请承担了5个国家层次、30多个重要项目的专题研究、检查和咨询。他应邀在2000年国际农村社会学大会、2003年美国科学院人口委员会移民分类与特性国际会议、2004年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大会、2007年国际水电协会大会等诸多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获得广泛好评。2006年起,他应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政府的邀请,与有“世界移民科学之父”之称的世界银行原高级顾问Michael M Cernea教授共同担任土耳其伊利苏水电站的国际移民顾问,成为国际著名的移民专家。
他最大的愿望是当好老师教好学生
近年来,施国庆除认真上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160余篇论文,出版了10部专著和教材,参加了数十次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差的时间很多,工作很忙,也很累,但是他感到非常充实。他最大的愿望是与同事们尽快完成移民学系列著作,尽早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移民科学理论体系,力求形成中国移民学学派;带好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施国庆先后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更可喜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以他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中已有10人被聘为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移民、社会学与经济学咨询专家;他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博士研究生朱东恺撰写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问题分析、制度透视与创新构想》刚刚入选江苏省200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与Michael M Cernea教授、Ted Downing教授共同提出的由河海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亚利桑娜大学联合成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民研究与培训中心” 的倡议,已经在有关各方形成共识和初步协议,必将在国际移民界引起巨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