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伊始,林孝信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通识在线》的办刊理念,即希望该杂志成为海峡两岸共同而非仅限于台湾的通识教育刊物,从而搭建起两岸文化桥梁。
听完林教授对《通识在线》和台湾通识教育的详细介绍,林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观点:理论上,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其本质相同。类比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及东北师大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广义定义还是狭义概念,素质教育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人格教育。素质作为一个人自发的行为规范,它包含道德层面的觉醒和文化层面的深度认知,要想成功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生自身觉醒及学生社团活动四个方面着手。
接着,林书记向林孝信教授简述了河海大学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所得成效:秉承河海九十多年来“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学校积极投身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入位于成都的西南水利水电实习基地,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了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培养下均得到很大发展。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立,四校联合“校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四校面临的本校资源不足的缺陷,为学生们创设了新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平台。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名师讲座等系列活动的举行更是丰富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怀。
创新作为当代关注的焦点问题,林书记认为青年学生应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学校不要求学生都要有美国式“从无到有”的创造力,但要培养学生日本式“精益求精”的技术革新能力,把目光聚焦到低端革新而非高端设计的创新上,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改变“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中式思维习惯。
之后,教务处处长吴胜兴就人才培养的学校财力投入、人才分层教学、创新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学生处副处长蒲晓东也向林教授具体介绍了河海大学人文素质课开展、四校联合互动等方面的情况;在听取了公管院尉天骄教授对水文化的介绍后,林教授对于河海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理解和肯定。
会后,林教授感叹:“都说水孕育文明,河海作为一个水利为主的工科院校,她的文化内涵与水密切相关,如此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学校,我一定会再来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林教授定会带着对河海内涵的更深了解重访南京,两岸的“通识素质”资源共享的愿望也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