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的楷模-----记十七大代表、我校兼职教授周海江校友

  20年前,22岁的周海江从河海大学来到前途未卜的乡镇企业工作,先后当过工人、车间主任、厂部秘书、厂长、子公司总经理。如今,“少帅”周海江已成长为一名现代企业家,受聘担任拥有2万多名员工,年产销近150亿元,业务涉及服装、机动车、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红豆集团总裁,成为50多年来中国内地服装界企业家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第一人,并登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坛宣讲经营之道。周海江先后被中央统战部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被中国纺织协会评为“中国纺织行业十大年度创新人物”;最近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代表。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作,如今这首千古绝唱已成了红豆集团企业文化的最好注解。而把王维的绝妙佳篇和红豆的企业文化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人就是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
    见到周海江,无法相信这位一脸书生气的中年人是拥有10个子公司的“大老板”。
    “艰苦几代人、持续创品牌”是红豆的品牌战略。周海江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越大,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大。而品牌有两大含量――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技术含量,我们是通过引进装备,慢慢和国际品牌同质化来实现;而同样重要的是文化含量的打造,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消费品牌就是在消费文化,我相信将来外国人必将以消费中国的品牌为荣,以消费中国的文化为荣。”在这样的品牌理念下,红豆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同类企业前面。从2001年至今,红豆集团连续举办了七届“七夕•红豆相思节”,将塑造企业品牌价值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红豆集团倾力打造的“红豆”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后,红豆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被评为2004年“中国10大最具文化价值品牌”、商务部“2006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今年3月又获得中国服装行业最高荣誉――成就大奖。
    谈到这点,周海江兴奋地说,北京奥运会将在2008年8月8日开幕,正巧8月7日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他要让中国的牛郎与织女走进奥运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登上国际舞台,而这也是中国民族品牌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一个落后被欺负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优秀品牌的经济是一个落后被动的经济”,周海江说。
                   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
     谈到品牌的形成,周海江还作了进一步地分析与阐述:“一个品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三个要素:产品知名度、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者的能力和个人魅力。我们中国企业及企业家对这三个要素都比较重视,但是在第二个要素的行动上要相对滞后。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不仅要营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还要对社会负责,营造和谐的企业外部环境,提升企业在社会的诚信度和美誉度。”多年来,红豆集团非常注重社会形象,对所有售出产品负责到底,努力多为地方交纳税收、安置劳力、提供资助,仅为扶危助困捐款捐物累计就达5000多万元。
    周海江认为,企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自觉做到“环保优先”、“环境友好”。他说:“企业不能成为只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赚钱机器。如果一家企业创造利润500万元,但环境污染造成损失1000万元,那它创造的社会效益就是负数。民营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员工、环境的和谐。”
     曾经有一名摩托车检测车间的员工给周海江写信,开头就说:“你总裁是人,我们也是人,摩托车检测中排放的废气对身体有伤害,我们这个班组,有关系的都调走了……”周海江立即下车间察看,通过改用无铅汽油、购置废气吸收装置等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红豆集团正在研究推广二次用水技术,实施“零排放工厂计划”,如将印染厂建在热电厂旁,用电厂锅炉的烟气来中和印染厂产生的碱性水,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完成了脱硫,既环保又节约了成本。
    今年4月,红豆集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建立“职工有奔头”的机制
    曾有一段时期,周海江到中央党校和国外学习,离开企业15个月,有人对此表示不能理解。他说:“如果我不在企业,企业运转便不正常,那就说明企业的机制有问题,需要修正了。”
    周海江认为,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要看它有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而且要看这三个机构背后的关键职位是如何取得的。在红豆集团,一些重要的职位空出来后,都是通过竞争来取得上岗资格,这样不仅使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集团还有一个相对量化的规定,即在管理干部中,本地干部占40%以下,外地干部占60%以上。目前,在红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有2300多人。
    集团目前下属10大子公司、100多家专业工厂。集团实行了“一品两厂”的竞争机制,即将一定规模的工厂一分为二,企业间常年相互竞争,不仅搞活了厂长队伍,而且促进了“裂变式”发展。
    在红豆,一线员工也有奔头,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聪明工作”。周海江先后推行了计件工资制、效益工资制、内部市场制、股份合作制、效益承包制;车间评选星级员工,“星级员工”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补贴,星级员工的照片贴在宣传栏上,车间管理层人员都从三星级员工中选拔。红豆集团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深造,每年投资上亿元实施员工培训计划,自1995年起就选送打工妹上大学,并与法国著名的ESMOD服装设计学院联合创办培训中心,邀请法国教授长期授课,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在管理人员和员工中努力营造“把企业当家来对待、把职业当事业来追求”的浓厚氛围。
                    始终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
    “虽然经营的是民营企业,但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周海江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党组织。集团于1997年6月成立了党委,周海江当选为党委书记。集团现有455名党员,另有流动党员96名,成立了2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85个党小组。
    “党员当家最放心”已成为红豆的坚定信条,集团董事会的领导全都是党委成员,10大子公司总经理全部是共产党员,100多家三级企业的厂长、经理有80%是党员,股东大会代表85%是党员,集团公司党委被评为无锡市和江苏省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带领企业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快速发展。
    “红豆做大做强,关键是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周海江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越来越开明和开放,准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就是最好的机遇。”
    20多年来,红豆从当年全镇倒数第一、经营困顿的小型针织厂,变成一个业务涉及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并走向世界。1993年,红豆在日本大阪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分公司;2001年,红豆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6年,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启动了15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这是商务部批准的中国首批8家境外经济合作区项目之一。目前,红豆在54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商标注册,被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出口名牌。在香港、台湾和众多有华人、华侨的地方,红豆服装被亲切地称为“相思衣”;在日本、欧美地区,“红豆”被译为“爱的种子”,受到消费者喜爱。
    谈到当选十七大代表的感受,周海江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对民营经济的莫大鼓舞和推动,表明我国在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方面做得越来越到位” ;“我此生有两个目标,一是把民族品牌创好创响,二是把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当代表就要积极反映基层党员和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为民企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好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