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浇灌桃李芬芳-----记全国模范教师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校友

  高考传喜讯,今年哈密地区第一中学双语实验高三(二)班55名考生分数全部上线,并且90%超过了本科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名校,对于一个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实验班来说,已经不再遥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这一切,班主任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功不可没。

                河海大学的高材生来了
  1998年金秋,河海大学高材生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从南方都城南京回到了老家哈密。他是学水利的,哈密地区水利局已为他留好了位置,亲朋好友也都为他找到好工作而骄傲。
  葡萄架下,欢迎他的麦西来甫热烈而隆重,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在民族中学里,双语老师奇缺。哈密地区第一中学要开办一个双语实验班,遗憾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听了这话,他脑子里忽然掠过一种想法:内地大学四年,让自己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提高,精通母语和汉语的自己不正是一块双语老师的料吗?
  与其坐着等,不如骑马走。第二天,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找到了一中的校长米吉提•沙吾提,说了自己的想法,校长的回答是:“只要你肯来,我要是有一百双手的话,就举一百双手赞成!”
  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如愿来到了一中,第一份工作是教初中一年级的双语数学。第一堂课,他就认识到,当一个学生们喜欢的双语老师挺难的。那时,哈密的双语教学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概念、定理、定义……用汉语和维语两种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成立“打破60分的突击队”
  以前,在哈密地区民族考生中,理科成绩普遍较低,高考数学上60分的不多。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就是一块啃不动的羊骨头。一马扬不起尘土,一人办不成大事。在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一支“打破60分突击队”,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主力“队员”。
  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常给同学们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说汉语的人就能得到一块大蛋糕,而只会说维吾尔语的不过是一块小油馕。掌握‘双语’,就意味着抢蛋糕时多了一分本领。”他认为,如果同学们失去了就业竞争能力,就是自己失职。
  他除了刻苦钻研教学大纲外,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他亲自动手制作了80多幅集中体现双语教学重点、难点的挂图、照片、课件,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们正确领会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们兴趣正浓的时候,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练习、讲评、再训练”的双语教学方法和“讲练结合、以练为主、适当归纳、提高能力”的复习方法就是他的创造。
  3年过去了,双语实验班顺利结束了中考。在汇总成绩时人们发现,他所教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达到了平均67分,这个成绩改写了哈密地区民族中学中考没有突破60分的历史。

                 像学生父母的班主任
  2001年9月,新学期开始了。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被推到了双语实验班班主任的位置。他认为:“班主任就应该像学生的父母。”
  在几次数学课上,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发现一个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变了,回答问题常常“驴唇不对马嘴”。他没有在课堂上批评那名学生,而是先从学生那里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当晚,他就骑着摩托车跑到这名学生家里,做其父母的工作。他跑了几趟后,孩子父母终于开窍了。他们表示,为了孩子再也不打打闹闹了。几天后,孩子又有了笑声。
  从这件事中,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不久,他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有个叫阿依努尔•买尔的女生,学习成绩不错,就是不愿与人沟通。起初,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想在放学的路上与她谈心,可她却总是躲着避而不见。后来,他见阿依努尔作业写得十分干净工整,就在作业本上这样写道:“看了你的作业,老师就好像走进了花园!”终于,学生敞开了心扉:她家里很穷,父母和奶奶都有病在身,全家8口人三天吃不上一次拉条子,她想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家里的现状。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当即表示,你的学杂费我全包了。谁知倔强的小姑娘不领情,她说一切要靠自己。于是,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帮助她找到了一条自尊的“生财之道”:每天第八节课后,一个穿着学生服的小姑娘就在小区的门口出现了,批发来的50个馕、20瓶牛奶卖完后,小姑娘数着钱快乐地回家了。
  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了解到“每天一杯牛奶工程”、“核桃有益大脑发育”后,就在全班倡导每天“一杯牛奶、两个核桃”的健康补脑方式。哈密地区是牛奶、核桃的盛产地,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两个核桃是不成问题的。有个别学生家里困难,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就鼓励全班学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把每天捡饮料瓶卖来的班费补贴给贫困生。

               三项成绩打破哈密高考纪录
  带了6年的双语实验班就要向高考冲刺了。在高考前半年,同时负责学校团委工作的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收到了参加“自治区少数民族中青年科技骨干特殊培养班”的通知。看了通知,他的心动了一下,很快他就谢绝了,他说:“我要看着同学们都拿到录取通知书才放心。”
  而对于另外一次机会,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到现在还在责备自己。去年,地区组织部公开招聘干部,他是经过组织考查过的候选人之一。他悄悄地报了名,并且参加了正式考试。考试成绩一公布,班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哭成一团:“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老师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像爸爸一样的老师怎么会离开我们呢?”
  哭声中,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又一次找到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他下定决心,再诱人的地方也不考虑了,他要带着学生们向高考冲刺。
  为了抓好全班的总复习,他把身怀六甲的妻子送到岳母那里,腾出自家的房子,把9名不同成绩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义务为他们开展了有重点、系统化的考前辅导。学习委员玛依努尔•依沙克回忆说:“那段时间,艾力卡木江老师家就像个幼儿园,他又是老师,又是保姆。”他又从各班挑选出30名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个小时的数学和理科综合科目的全面复习。
  高考结束后,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也没有轻松下来。他知道,许多学生填报的志愿很不切实际。他连夜骑上摩托车一家一家地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等他把所有学生家都跑完后,已经是次日清晨了。
  6年心血,换得桃李芬芳。在2007年高考中,他的两名学生分别夺得了622分的高分,全班平均成绩达到443.66分,数学单科成绩达到了70.60分,三项成绩都创下了哈密地区民族学校高考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捧着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祖力卡江•卡德尔说,自己是上高一时才到艾力卡木江老师这个班的,“刚来时脖子硬(犟)得很,根本不听老师的话,是在艾力卡木江老师的反复开导和鼓励下,才有了今天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