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南水北调 调研水质环境

         7月16日,河海大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河道底泥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古运河之都----淮安。
    三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影响队员们对这次实践活动的热忱,同学们到淮安后又奔赴楚州区南闸镇,这个在地图上未必标出的小镇却是河海大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河道底泥快速处理试验工程基地。顶着正午时分的骄阳,队员们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黄志怀博士的带领下,沿着骤雨初歇后泥泞的乡路来到了试验工程现场。在黄博士的讲解下,队员们对试验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淤泥处理主要就是将水利工程中挖出的污染环境、占用土地的淤泥“变废为宝”,使之快速固化后再用于工程,它包括泥水快速分离技术、淤泥快速固结技术和固化淤泥筑堰技术三个组成部分。这三项技术都是淤泥快速处理试验工程的难点和创新点,也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此外,白马湖工程穿湖段的水质和泥质也受到队员们的关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通过设立监测断面、布设采样点,采集了白马湖新河段水样及处理前后的泥样。同学们计划通过检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段沿线水质,分析淤泥中污染物在处理前后对水环境的不同影响。
    团队成员们还在淮安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清晏园畔忙碌的身影,西大街上留下穿梭的脚步,古运河堤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运河广场回荡着耐心的解答,表现出河海学子和淮安人民对水污染现状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情况的关注,收回的近500份调查问卷凝聚着淮安人民对故乡水土的深情。
    通过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水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对于启迪创新思维、检验创新成果十分重要;深深领悟到温家宝总理视察河海大学时向师生提出的“献身,求实,负责”要求的深刻内涵,体会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