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在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于11日至12日在南京召开,河海大学作为唯一进行大会交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张长宽作了大会发言,全文如下。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彩虹工程”
                   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河海大学秉承 91 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弘扬 “ 爱国、爱水”校园文化精神,遵循“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 的校训,坚持“致高、致用、致远” 的教育理念,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三元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2006年河海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又取得了 新的成果,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6%,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全国乃至国际一系列科技、体育、艺术竞赛中捷报频传,振奋人心。

  一、以实施“彩虹工程”为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整合集成现有本科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全面建设以 研究型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彩虹工程”。“彩虹工程”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紧密联系的项目组成。
    “ 红杉树”为专业建设,喻意加强品牌特色与新专业建设,使我校的每个专业都建成高大挺拔、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的“红杉树”。
    “橙果林”为课程建设项目,喻意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都建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校、省、国家级精品,使得生机勃勃的专业之树上结满累累硕果。
    “金刚石”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喻意深化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将河海学子的基础实践能力打造得像金刚石般扎实、坚固。
    “绿草地”为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喻意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体现创新能力培养,使河海学子的创新能力像青翠、茂盛的绿草地,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青苹果”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喻意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研究性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研究成果好比刚从苹果树上摘的青苹果 ,极富生命力。
    “蓝宝石”为教学科学管理项目,喻意不断完善学分制与教学质量两大管理体系,构建教务管理、本科教学资源、本科教学评估三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 “蓝宝石”似的教学管理精品。
    “紫罗兰”为校内教学评估项目,喻意建立包括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在内的 “紫罗兰”评估体系。
    实施“彩虹工程” ,旨在通过深入持久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持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和环境,构建与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成人、成功、成才架起“彩虹桥梁”。

  二、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吸取GB/T19000 ―ISO9000质量体系的思想、理念、方法和过程管理,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全校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设计和质量控制,建设具有河海大学本科教学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 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学生回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支撑教学 ” 的良好育人氛围。
    该体系由质量标准、过程控制、合理评价、持续改进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是持续不断地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估,发现问题,立即改进,再发现问题,再改进,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注重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入学主要考查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英语等基本素质;在校期间主要评价学生的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毕业时主要考查学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毕业后主要考查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例如,每学期将学生对教师的评教结果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信息库,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每学期的教学期中检查都突出一个主题,将教师学生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认真整改,让教师学生满意。又例如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采取立项建设,有立项申请,有专家论证,有过程检查,有成效验收,对工作出色的再加大投入,鼓励教学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

  三、以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整体规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培养与校外教育、毕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实施基础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树立现代实践教学理念;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为重点,更新实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科优势为依托,拓展和健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专业内涵为依据,深化课程设计内容;以强化过程管理为举措,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建设,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抓手,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途径;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利用长江、黄河、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利土木环境研究生创新中心,采用基地班、本-硕连读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长江、黄河的重大水问题以及西部水电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学校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向本科学生开放,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和本学科最新进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四、以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条件,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宗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高层次的平台,推进学校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特色之一是教学资源丰富。该平台是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信息的全面展示。它含有全校46 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1800 余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 400 余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教学单元的质量保证文件,160 余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40 余门精品课程,300多小时的实验教学录像,近万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录,1500 余名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教材、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学生评教信息。特色之二是无缝连接。即实现多种教学资源互相无缝链接,与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库跨库链接,与《教师教学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跨库沟通,与《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跨库沟通,链接全国相关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这些链接,学生可以了解师资队伍基本信息,进行课后自主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形成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以“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再提高工程”为切入点,推进研究型教学

    学校结合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听课、分析指导、再听课、再指导 ……稳定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培养手段(课堂录像,慢镜头点评…… 发光盘作纪念),设立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培养基金、实行新教师试讲制度、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办法、青年教师特殊补贴实施办法,优先考虑安排优秀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改革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授课艺术进行培养与再提高,由点到面,由青年教师扩大到中年教师, 以此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然后,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紧扣课程基本要素,积极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方式,以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为主线,以教学内容的更新为着眼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结合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让研究性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各环节中突出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互动,课外作业重在研究,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考试重在激活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重在与课程整合。经过“投入、积累、创新”过程的磨砺,形成一个有河海特色的课程建设长效机制,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校将紧紧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现代水利事业发展和江苏省实现“ 两个率先”的机遇,促进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并通过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努力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持续地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具有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