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介绍(五)――节水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

  随着社会需水量的增加,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研究紧密围绕“节水高效”这一中心,综合研究土壤水分调控后,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补偿效应,提出了作物关键需水期与节水高效灌溉量化指标;建立了作物的耗水量模型及作物―水模型。在作物节水机理及田间灌溉模式方面取得突破,理论方法先进、内容全面,技术上创新。
  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将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与管理技术、农作技术相结合,对农作技术、生物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系统集成,提出了完整的水稻节水技术体系,并为大面积推广实践所验证。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方面成效显著。在节水技术、农作措施、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推广模式,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经专家组评定,该项目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在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总计示范推广应用49.5万公顷,累计直接经济效益5.4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收、节支效益。 “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成果在宁夏引黄灌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9.6万公顷。总增产粮食4893.6万kg,节约灌溉水量5.798亿m3,累计增产节支总效益为9803.6万元,产生了十分显著的节水、增产及省工省本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4项。并在作物水分生理、节水灌溉与农田生态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了“863”(二级课题)项目1项、教育部资助项目2项以及一大批省级项目,极大提高了本学科节水灌溉理论方面的科研实力。标志着河海大学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节水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节水灌溉机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并先后发表该领域的论文14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的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