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介绍(三)――岩土体强度变形理论及在高土石坝工程中应用的研究

  我国的堤坝建设中有不少是土石坝,200米以上的高土石坝超过10座,由于高土石坝投资巨大,安全性要求高,对土石坝的设计、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岩土体强度变形理论及在高土石坝工程中应用的研究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优化了土石坝设计,同时,保证了高土石坝高质量建设。该项目改进的椭圆―双曲线双屈服面模型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开始被国外同行采用,该模型代表了土体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的领先水平,克服了常用的双曲线模型的缺点,可以较好地反映土体的剪胀和剪缩性,较好反映坝体的复杂荷载条件;采用先进的真三轴仪,进行序列真三轴试验,揭示了土体的显著应力引起的各向异性特性,坝体所受水压力是从小主应力方向施加的,而常规三轴仪试验总在大主应力方向加载,这种差异在一般本构模型中未作反映,因此又提出了可反映各向异性的模型,在面板坝和心墙坝中应用,使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形更合理;提出了考虑土质心墙在蓄水前处于非饱和状态特点的水力劈裂计算新方法,将有效应力计算能反映心墙水压变化过程,总应力法可判别水力劈裂发生条件统一了起来。新方法还可反映心墙料渗透性、初始饱和度、坝前水位上升速度等对发生水力劈裂的影响。
  该项目在高土石坝和土体本构关系,尤其弹塑性本构模型、土体各向异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2002年出版的国家《碾压土石坝规范》中,河海大学提出的“椭圆-抛物双屈服面模型”被列入推荐模型之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在土石坝应力变形方面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2005年茅以升土力学大奖。在抽水蓄能电站坝体变形分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大坝和地下洞室群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了三峡茅坪溪心墙坝和水布垭面板坝的有关研究工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技术研究与实践”和“水布垭面板坝应力变形分析”分别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方向在“十五”期间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49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