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在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中,树立了紧紧围绕并服务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的指导思想,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积极实践“理论训练+工程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大力加强与国家重点水利建设单位的合作,集成校内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先后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合作建立了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建立了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与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建立了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四川),与云南省发改委、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立了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昆明)。以上基地均被列入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的组成部分,将逐步发展为面向全国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学校与上述单位签订协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各基地都成立了由建设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并分别制定了建设管理办法。
二是遴选兼职导师,进行业务培训。学校已在基地共建单位聘任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52名,涉及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些导师都是对水问题有深入研究的第一线专家,集中了共建单位专家队伍中的精英。聘任后,学校就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对导师进行了培训。
三是发布培养指南,选拔研究生进入基地。学校编制了各基地研究生培养指南,指南中明确了导师正在研究或计划研究的课题、选拔研究生的要求、导师提供的研究条件和生活条件等事项。经个人申报、管委会选拔,首批1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入长江、黄河基地培养。在基地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这些研究生将进行为期1年至1年半的研究工作,并形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培养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预期成效:
――通过结合重大工程开展研究工作,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水利水电枢纽防洪专题研究、长江流域若干大型水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如博士生李金凤参加了世界第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的专题研究;博士生洪海春参加了中国第三高双曲拱坝构皮滩工程高边坡稳定性预防与加固的研究;硕士生饶光辉在做长江防洪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并实践了一种蓄泄结合的静态库容调洪新方法,并已撰写了科研论文。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有3位研究生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研究工作,硕士生吉晓红对西线工程中的深埋长隧洞的围岩稳定和支护结构分析进行了数值研究,以期通过数值模拟对隧洞的设计、施工提出科学建议;硕士生于清波主要研究边坡稳定问题,通过参与工程边坡编制工作熟悉了各类土质、岩质边坡的稳定计算,对西线工程的特殊边坡进行了验算验证;硕士生朱艳丽则针对西线工程围岩中的软岩稳定性开展有限元计算分析。这些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工作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和重大工程背景,体现出了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一些项目中有望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实践初步证明,“理论训练+工程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研究生到工程一线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的第一线,参与面向工程问题的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践表明,研究生进入基地以后,在研究工作中,不仅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通过向基地导师和专家学习,进一步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理论训练+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研究生们在各单位展示出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科研能力,受到基地导师和所在单位的好评。“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地导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研究生引领到中国水问题研究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沿,并且能够与学校导师密切合作,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协作意识。
――通过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形成了学校、水利建设单位及研究生个人“三赢”的局面。河海大学作为一所水利特色和优势明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长江、黄河治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学校给予水利建设单位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以及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水利建设单位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学校在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还进一步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去年以来到西部水利水电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明显增多。而研究生们通过与长江、黄河治理的零距离接触,不仅在学术和研究水平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华,产生了较深的感情,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尽管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已经有好几位研究生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达成意向,毕业以后到长江、黄河来工作,有志成长为解决长江水问题和黄河水问题的专家。
一是建立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学校与上述单位签订协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各基地都成立了由建设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并分别制定了建设管理办法。
二是遴选兼职导师,进行业务培训。学校已在基地共建单位聘任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52名,涉及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些导师都是对水问题有深入研究的第一线专家,集中了共建单位专家队伍中的精英。聘任后,学校就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对导师进行了培训。
三是发布培养指南,选拔研究生进入基地。学校编制了各基地研究生培养指南,指南中明确了导师正在研究或计划研究的课题、选拔研究生的要求、导师提供的研究条件和生活条件等事项。经个人申报、管委会选拔,首批1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入长江、黄河基地培养。在基地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这些研究生将进行为期1年至1年半的研究工作,并形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培养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预期成效:
――通过结合重大工程开展研究工作,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水利水电枢纽防洪专题研究、长江流域若干大型水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如博士生李金凤参加了世界第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的专题研究;博士生洪海春参加了中国第三高双曲拱坝构皮滩工程高边坡稳定性预防与加固的研究;硕士生饶光辉在做长江防洪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并实践了一种蓄泄结合的静态库容调洪新方法,并已撰写了科研论文。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有3位研究生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研究工作,硕士生吉晓红对西线工程中的深埋长隧洞的围岩稳定和支护结构分析进行了数值研究,以期通过数值模拟对隧洞的设计、施工提出科学建议;硕士生于清波主要研究边坡稳定问题,通过参与工程边坡编制工作熟悉了各类土质、岩质边坡的稳定计算,对西线工程的特殊边坡进行了验算验证;硕士生朱艳丽则针对西线工程围岩中的软岩稳定性开展有限元计算分析。这些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工作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和重大工程背景,体现出了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一些项目中有望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实践初步证明,“理论训练+工程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研究生到工程一线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的第一线,参与面向工程问题的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践表明,研究生进入基地以后,在研究工作中,不仅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通过向基地导师和专家学习,进一步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理论训练+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研究生们在各单位展示出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科研能力,受到基地导师和所在单位的好评。“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地导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研究生引领到中国水问题研究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沿,并且能够与学校导师密切合作,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协作意识。
――通过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形成了学校、水利建设单位及研究生个人“三赢”的局面。河海大学作为一所水利特色和优势明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长江、黄河治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学校给予水利建设单位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以及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水利建设单位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学校在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还进一步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去年以来到西部水利水电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明显增多。而研究生们通过与长江、黄河治理的零距离接触,不仅在学术和研究水平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华,产生了较深的感情,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尽管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已经有好几位研究生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达成意向,毕业以后到长江、黄河来工作,有志成长为解决长江水问题和黄河水问题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