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通过科技成果验收鉴定

  2005年12月31日,我校唐德善教授主持的“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枣庄市政府组织的成果验收与鉴定。该项目课题是枣庄市2005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课题项目(编号200577),是由河海大学和山东枣庄市沿运办公室共同协作完成。来自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京杭办、山东交通科学研究院、枣庄市科技局、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建委、市旅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和市水利渔业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3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与鉴定会。
  鉴定会由市政府秘书长王广金同志主持,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峰同志到会做重要讲话。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主持人唐德善教授的研究工作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查新等资料。经过质疑和讨论,专家们对该项目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在沿运区域经济带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对于沿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对沿运地区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建设枣庄市沿运经济带,是解决枣庄区域发展边缘化问题的重大举措,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格局“近水”的大趋势。
  (2)对枣庄沿运经济带的产业开发进行了科学的战略定位,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生态经济示范区、沿运城市创新发展途径的先导区、呼应“一区九园三大基地建设”的新兴产业密集区、枣庄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该定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地方实际。
  (3)提出的把枣庄市沿运河区域建设成为以生态为特色、以运河为主轴的绿色生态走廊、产业密集区、文化风景旅游带、基础设施网和城镇发展轴的“廊、区、带、网、轴”的空间格局,使运河枣庄段“黄金水道”发展成为“生态黄金产业带”、枣庄的“外滩”、江北的“秦淮河”,展现一幅“天人合一”、“古今同源”、 “运河水乡风情”、“传承三大文脉(运河文化、战史文化、煤文化)”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具有实践意义。
  (4)创造性地构建并运用沿运河带状区域发展理论,使产业开发与南水北调沿线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有机统一。科学提炼出: 建设“天蓝、水清”的绿色生态走廊是沿运地区发展的前提;产业密集区建设是重点与基础,是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文化风景旅游带、基础设施网和城镇发展轴的经济基础;文化风景旅游带建设是挖掘沿运地区人文内涵、提升现代品位、凝聚人心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础设施网建设是产业开发的支撑条件;城镇发展轴建设是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廊、区、带、网、轴”有机结合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 思想的启迪下,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者的完美结合。
  (5)以运河富民强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第一动力,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包括运河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纽带,以项目推进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加快产业发展、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布局,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营造的发展策略,着力把枣庄市沿运地区建设成集资源综合开发、产业研发制造、城镇人气集聚、交通物流汇集、防洪供水安全、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黄金产业带”,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