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九十载 河海奔腾向未来
――在河海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校长 张长宽
(2005年10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鸿雁南归日,丹枫溢彩时。在这金秋时节,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勃的河海大学迎来了90华诞。今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江宁校区,共襄盛典,我谨代表河海大学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海内外的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自从19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以来,河海的先贤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培养了大批水利英才,奠定了许多著名高校水利系科的办学基础; 1952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学科门类齐全的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任第一任院长,严恺、徐芝纶、刘光文等一批大师云集学校,一时间,学科群起,实力倍增;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河海人更加奋发蹈厉,坚韧不拔,在教育的版图上开疆拓土,成就了令人瞩目的事业――形成了中国第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多科性大学。如今的清凉山麓、常澄路畔、将军山下,弦歌不辍,云蒸霞蔚。
河海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强化水利、土木等学科优势的同时,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在已有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环境、电气、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学科。目前,河海大学的学科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8个门类,形成了以水利土木环境等优势学科为主干,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为两翼,其他各学科相互融合共进的学科结构。
河海始终服务于国家的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在近十多年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等一大批令世界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以及沪宁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等一大批江苏省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河海人都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自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来,我校共获得4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河海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大多是全国各地水利、水电、水运战线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涌现出一大批两院院士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负责人。河海还长期坚持为国防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专门人才。河海的校友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河海大学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近现代水利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作出的贡献!
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无不感慨河海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党和政府亲切关怀、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一代代河海人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河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心血、关怀和厚爱的教育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江苏省、南京市,以及海军、武警部队等历届各级领导,向长期以来鼎力支持、关心、帮助河海大学的广大校友、海内外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向所有曾经和正在为河海的兴旺发达而奉献智慧、热情和汗水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忱!
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90年河海的厚重,不仅在于其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在于其已经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优良传统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我们所拥有的河海精神与传统――
第一是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水之于万物无私滋润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并影响着河海人。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正是抱着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身情”的“爱国爱水”情怀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他们像水一样融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才情和热血。
第二是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河海自创立伊始就广纳名贤,后几经变迁,又使各方才俊风云际会,形成了学术交融、思想激荡、传统融合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犹如无形的磁石,不断吸引着祖国各地无数学子投奔河海,从而使河海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培养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广阔的胸襟。
第三是精研求真的学术风格。科学研究需要有认真、细致、严谨、求真的作风,老河海在教学科研中尤其注重发扬这种作风,并形成了“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校训内容;历代河海人相互传承,使这种作风不但成为年轻学子成长进步的必备素养,而且被教学、科研人员奉为圭臬。
第四是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河海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传承“重道德、能吃苦、强实践”的教育传统和“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基础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紧密结合,着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三元互动。
河海的传统、精神是历代河海人热情和智慧的结晶,是所有河海人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品格,是母校与校友的精神链接。她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世代河海人前行的动力和团结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学校始终关注着祖国各地的河海学子,为他们的进步助力,为他们的成功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一代代千千万万个河海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始终萦怀着回报母校的一片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海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铸就了河海90年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学是群英会集的殿堂,是探索真理、创新思想、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孕育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无疑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和国家重任。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三大任务;现代大学的学科不仅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要有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有机体,同一学校的学科应相互关联,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学科间的综合、集成、创新。我们要在继续保持水利、土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信息学科群,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等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工作的核心。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好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而且要有使大师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一流大学,不仅仅要有大师,而且要有造就大师的肥沃土壤。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源泉工程计划,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师资队伍,使学校的事业发展源远流长。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把学生铸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高尚的人,一个会学习能创造的人,一个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将继续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构建开放式办学体系,着力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益求精的科研,独具特色的社会服务;应该有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应该崇尚科学,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环境,严谨的学术风格;大学应该表现出特有的气质,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殊功能和内在精神。
我们将遵循大学的特殊规律,规划河海的发展。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河海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与若干优势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努力把河海建成学术自由,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研究型特征明显,校园文化浓郁的大学;努力把河海建成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契合更为紧密的大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为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就是河海人心中的大学,这就是河海人心中的未来!这就是国家和民族对拥有90年历史的河海的重托,对百年河海的期待!
就在4天前,温家宝总理带着殷殷嘱托视察我校,要求河海人继续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希望河海大学培养大批的水利专家和水利杰出人才,为人民造福。这极大地鼓舞了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今天,教育部和水利部又签订了两部共建河海大学的协议,为河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我们将牢记总理的嘱托,在教育部、水利部和江苏省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同心同德,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确保学校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春风化雨九十载,河海奔腾向未来。值此丛林尽染、硕果盈仓的丰收时节,愿我们珍藏起九十校庆的灿烂与辉煌,憧憬那百年华诞的光荣与梦想!
谢谢大家!
――在河海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校长 张长宽
(2005年10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鸿雁南归日,丹枫溢彩时。在这金秋时节,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勃的河海大学迎来了90华诞。今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江宁校区,共襄盛典,我谨代表河海大学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海内外的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自从19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以来,河海的先贤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培养了大批水利英才,奠定了许多著名高校水利系科的办学基础; 1952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学科门类齐全的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任第一任院长,严恺、徐芝纶、刘光文等一批大师云集学校,一时间,学科群起,实力倍增;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河海人更加奋发蹈厉,坚韧不拔,在教育的版图上开疆拓土,成就了令人瞩目的事业――形成了中国第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多科性大学。如今的清凉山麓、常澄路畔、将军山下,弦歌不辍,云蒸霞蔚。
河海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强化水利、土木等学科优势的同时,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在已有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环境、电气、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学科。目前,河海大学的学科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8个门类,形成了以水利土木环境等优势学科为主干,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为两翼,其他各学科相互融合共进的学科结构。
河海始终服务于国家的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在近十多年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等一大批令世界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以及沪宁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等一大批江苏省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河海人都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自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来,我校共获得4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河海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大多是全国各地水利、水电、水运战线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涌现出一大批两院院士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负责人。河海还长期坚持为国防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专门人才。河海的校友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河海大学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近现代水利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作出的贡献!
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无不感慨河海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党和政府亲切关怀、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一代代河海人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河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心血、关怀和厚爱的教育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江苏省、南京市,以及海军、武警部队等历届各级领导,向长期以来鼎力支持、关心、帮助河海大学的广大校友、海内外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向所有曾经和正在为河海的兴旺发达而奉献智慧、热情和汗水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忱!
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90年河海的厚重,不仅在于其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在于其已经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优良传统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我们所拥有的河海精神与传统――
第一是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水之于万物无私滋润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并影响着河海人。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正是抱着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身情”的“爱国爱水”情怀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他们像水一样融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才情和热血。
第二是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河海自创立伊始就广纳名贤,后几经变迁,又使各方才俊风云际会,形成了学术交融、思想激荡、传统融合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犹如无形的磁石,不断吸引着祖国各地无数学子投奔河海,从而使河海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培养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广阔的胸襟。
第三是精研求真的学术风格。科学研究需要有认真、细致、严谨、求真的作风,老河海在教学科研中尤其注重发扬这种作风,并形成了“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校训内容;历代河海人相互传承,使这种作风不但成为年轻学子成长进步的必备素养,而且被教学、科研人员奉为圭臬。
第四是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河海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传承“重道德、能吃苦、强实践”的教育传统和“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基础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紧密结合,着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三元互动。
河海的传统、精神是历代河海人热情和智慧的结晶,是所有河海人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品格,是母校与校友的精神链接。她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世代河海人前行的动力和团结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学校始终关注着祖国各地的河海学子,为他们的进步助力,为他们的成功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一代代千千万万个河海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始终萦怀着回报母校的一片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凝聚力,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海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铸就了河海90年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学是群英会集的殿堂,是探索真理、创新思想、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孕育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无疑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和国家重任。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三大任务;现代大学的学科不仅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要有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有机体,同一学校的学科应相互关联,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学科间的综合、集成、创新。我们要在继续保持水利、土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信息学科群,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等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工作的核心。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好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而且要有使大师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一流大学,不仅仅要有大师,而且要有造就大师的肥沃土壤。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源泉工程计划,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师资队伍,使学校的事业发展源远流长。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把学生铸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高尚的人,一个会学习能创造的人,一个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将继续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构建开放式办学体系,着力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益求精的科研,独具特色的社会服务;应该有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应该崇尚科学,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环境,严谨的学术风格;大学应该表现出特有的气质,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殊功能和内在精神。
我们将遵循大学的特殊规律,规划河海的发展。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河海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与若干优势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努力把河海建成学术自由,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研究型特征明显,校园文化浓郁的大学;努力把河海建成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契合更为紧密的大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为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就是河海人心中的大学,这就是河海人心中的未来!这就是国家和民族对拥有90年历史的河海的重托,对百年河海的期待!
就在4天前,温家宝总理带着殷殷嘱托视察我校,要求河海人继续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希望河海大学培养大批的水利专家和水利杰出人才,为人民造福。这极大地鼓舞了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今天,教育部和水利部又签订了两部共建河海大学的协议,为河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我们将牢记总理的嘱托,在教育部、水利部和江苏省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同心同德,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确保学校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春风化雨九十载,河海奔腾向未来。值此丛林尽染、硕果盈仓的丰收时节,愿我们珍藏起九十校庆的灿烂与辉煌,憧憬那百年华诞的光荣与梦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