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颖――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高级工程师、徐州市优秀专家、徐州市鼓楼区水务处处长、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她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在鼓楼这片发展的热土上尽情地演绎着一个知识分子回报社会、造福民众的人生华章。
选择水利
作为一名女性,拥有八十年代名牌大学本科文凭、农田水利工程学士学位,她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知识和技术搞工程,赚大钱,过着吃穿无忧、名利双收的生活,然而她却选择了一个令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目标-----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她工作忙,孩子小,事业和家庭的压力都比较大,大家都想不通。而她却有自己的主见,鼓楼区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而城区河流污染严重,河水整日散发着熏人的恶臭,“水脏”的问题困扰着人民群众,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质量,成为鼓楼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作为水利工作者,她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这一读就是六年,读完了硕士读博士,掌握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改善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鼓楼区政府机关学历最高者,全市为数不多的水环境专家。她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在徐州市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把“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治水理念,巧妙地用于城市防洪建设中,用有限的投资,收到双倍的效果。每当有人问及她六年来“三点一线”生活和经济、亲情方面的损失时,她只是淡淡的一笑,“有得也有失,丈夫支持,孩子理解,算起总账来,还是值得的。”“如何把我区甚至全市水环境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在一个青山碧水之间,那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在我的账户上,赚的不是金钱,而是老百姓的心,子孙后代的福,你说值不值?”关于金钱和知识的辩证关系,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而王艳颖却说“金钱和知识相比,金钱确实不是万能的,而知识确实是万能的,没有知识是绝对不能的。”真是独到的真知灼见。
选择事业
普经有位哲人说过:当知识与实践结合后,它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了改变鼓楼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作为主管水利的高级知识分子,王艳颖可没少费心思。打开鼓楼区发展大门的金桥工程-----徐新一桥架设,流着她的汗水,她承担了难度最大的吊装工程。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她选择了固定吊装与车吊装相结合的吊装方案,巧妙地解决了热力管道、高压电线电缆的空间限制,为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加快发展的工程-----徐新二桥的架设,她发挥了技术专长,选择了当地桥梁建设首次采用的后强法预应力空心板结构施工技术,节省了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在改善鼓楼区环境的徐运新河、荆马河、马场大沟等骨干河流的整治工作中,她积极协助主管部门,以主人翁的态度献计献策,优化设计方案,改进施工技术,将先进的治水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鼓楼区引以自豪的九龙湖公园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居住品位、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九龙湖公园下水工程及截污工程的建设是整个公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她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高标准施工,亲自坐阵,亲自监工,工程队什么时间开工,她什么时间到场,什么时候收工,她什么时候回家,经常早上五点出门,晚上11点才回家。在工程的个别环节,区领导为了节省资金,提出调整施工方案,她坚持按技术规范设计施工,赢得了理解和赞扬。
由于鼓楼区是老城区,城市管网建设标准太低,很多低洼地区遇雨必淹,鼓楼区防污压力很大。每逢汛期,辖区经常出现涝灾,只要接到群众反映,她都亲自到现场查看,亲自指挥解决,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里。同时,她多方努力、积极呼吁,争取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了城市防洪在易淹地区的投资力度。鼓楼区刘明钟副区长评价说:“王艳颖同志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区水务处处长,更重要的她是一个实干家”。
当说及享受的概念时,她也有独到的见解:“大多数女同志可能把购物、逛街、美容、美食、旅游等作为享受的天然内涵,而我却把架桥、治水、改善环境作为一种享受,每当我优化一项工程设计,完成一项工程施工,发展一项先进技术,应用一种先进理念时,我就会感到快乐,就会一种成就感。”在她的心中,享受和事业是如此的贴近,犹如一对孪生姐妹。
选择奉献
鼓楼区水务处是该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辖区内防洪保安、水利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等职能。但该单位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拥有职工22人,没有财政划拨的资金来源,职工工资只能靠单位自行解决。王艳颖面对困境,自加压力,提出“抓工程、促效益、走管理路,吃技术饭”的工作思路,凭借她的技术专长,带领全处人员,夹缝中求生存。在遵循基建程序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分包辖区内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保住了职工吃饭问题,还很好地解决了单位发展问题。几年来,她先后主持了骆马湖南堤加固工程3#、4#标段的施工;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参加了国家及省重点工程黄墩湖滞洪闸的施工;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和承担了徐州市2003-2006年度城市防洪工程(鼓楼区)的建设任务,她提出的生态河道的治理方案,被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节约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受到同行的好评。
王艳颖在平时工作中,教育大家发扬团队精神,注重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鼓励年轻同志加强业务学习,制定了单位业务人员学习奖励办法,有效提高了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了水务处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实凭借王艳颖的专业技术特长,高工的职称,时髦的专业方向,她完全可以到省、市设计院和研究所工作,哪里都比区水务处收入高,待遇好,可她却为了单位职工稳定,多年的基层工作情结,舍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每天和同志们战斗工作在工地一线。她说“基层水务处培养锻炼了我,我要把所学用到基层水务处的发展上。”
选择执着
王艳颖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她既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基层单位主管;既负责单位的人、财、物管理,又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维持单位的运转和发展;还是一位妻子和母亲。她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演好,太多的责任需要承担,太多的义务需要尽到。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的爱人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能理解她,孩子是个乖孩子,学习生活不要太多操心,一家和和美美的。于是,她把别人下班后相夫教子的时间,用来埋头做学问,几年来收获颇丰。先后主持了《徐州市水资源保护》研究;作为骨干完成了《徐州市现状水资源量分析计算报告》和《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格式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分别获江苏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的《论雨水利用改善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途径》获1996-1997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徐州市环境保护的探讨》获得2004-2005年度徐州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数字水利”浅议》获2000-2001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鼓励奖及《江苏水利》杂志“文化水利杯”创作奖。
人的青春是可以有多种方式度过的,青春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王艳颖作为青年高级知识分子,选择了读书,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研究,她无愧为享受市拔尖人才的优秀知识分子,无愧为徐州市优秀专家,无愧为新长征突击手,她用知识和勤奋谱写了一曲青春永恒之歌。
选择水利
作为一名女性,拥有八十年代名牌大学本科文凭、农田水利工程学士学位,她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知识和技术搞工程,赚大钱,过着吃穿无忧、名利双收的生活,然而她却选择了一个令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目标-----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她工作忙,孩子小,事业和家庭的压力都比较大,大家都想不通。而她却有自己的主见,鼓楼区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而城区河流污染严重,河水整日散发着熏人的恶臭,“水脏”的问题困扰着人民群众,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质量,成为鼓楼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作为水利工作者,她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这一读就是六年,读完了硕士读博士,掌握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改善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鼓楼区政府机关学历最高者,全市为数不多的水环境专家。她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在徐州市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把“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治水理念,巧妙地用于城市防洪建设中,用有限的投资,收到双倍的效果。每当有人问及她六年来“三点一线”生活和经济、亲情方面的损失时,她只是淡淡的一笑,“有得也有失,丈夫支持,孩子理解,算起总账来,还是值得的。”“如何把我区甚至全市水环境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在一个青山碧水之间,那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在我的账户上,赚的不是金钱,而是老百姓的心,子孙后代的福,你说值不值?”关于金钱和知识的辩证关系,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而王艳颖却说“金钱和知识相比,金钱确实不是万能的,而知识确实是万能的,没有知识是绝对不能的。”真是独到的真知灼见。
选择事业
普经有位哲人说过:当知识与实践结合后,它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了改变鼓楼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作为主管水利的高级知识分子,王艳颖可没少费心思。打开鼓楼区发展大门的金桥工程-----徐新一桥架设,流着她的汗水,她承担了难度最大的吊装工程。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她选择了固定吊装与车吊装相结合的吊装方案,巧妙地解决了热力管道、高压电线电缆的空间限制,为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加快发展的工程-----徐新二桥的架设,她发挥了技术专长,选择了当地桥梁建设首次采用的后强法预应力空心板结构施工技术,节省了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在改善鼓楼区环境的徐运新河、荆马河、马场大沟等骨干河流的整治工作中,她积极协助主管部门,以主人翁的态度献计献策,优化设计方案,改进施工技术,将先进的治水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鼓楼区引以自豪的九龙湖公园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居住品位、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九龙湖公园下水工程及截污工程的建设是整个公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她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高标准施工,亲自坐阵,亲自监工,工程队什么时间开工,她什么时间到场,什么时候收工,她什么时候回家,经常早上五点出门,晚上11点才回家。在工程的个别环节,区领导为了节省资金,提出调整施工方案,她坚持按技术规范设计施工,赢得了理解和赞扬。
由于鼓楼区是老城区,城市管网建设标准太低,很多低洼地区遇雨必淹,鼓楼区防污压力很大。每逢汛期,辖区经常出现涝灾,只要接到群众反映,她都亲自到现场查看,亲自指挥解决,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里。同时,她多方努力、积极呼吁,争取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了城市防洪在易淹地区的投资力度。鼓楼区刘明钟副区长评价说:“王艳颖同志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区水务处处长,更重要的她是一个实干家”。
当说及享受的概念时,她也有独到的见解:“大多数女同志可能把购物、逛街、美容、美食、旅游等作为享受的天然内涵,而我却把架桥、治水、改善环境作为一种享受,每当我优化一项工程设计,完成一项工程施工,发展一项先进技术,应用一种先进理念时,我就会感到快乐,就会一种成就感。”在她的心中,享受和事业是如此的贴近,犹如一对孪生姐妹。
选择奉献
鼓楼区水务处是该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辖区内防洪保安、水利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等职能。但该单位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拥有职工22人,没有财政划拨的资金来源,职工工资只能靠单位自行解决。王艳颖面对困境,自加压力,提出“抓工程、促效益、走管理路,吃技术饭”的工作思路,凭借她的技术专长,带领全处人员,夹缝中求生存。在遵循基建程序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分包辖区内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保住了职工吃饭问题,还很好地解决了单位发展问题。几年来,她先后主持了骆马湖南堤加固工程3#、4#标段的施工;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参加了国家及省重点工程黄墩湖滞洪闸的施工;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和承担了徐州市2003-2006年度城市防洪工程(鼓楼区)的建设任务,她提出的生态河道的治理方案,被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节约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受到同行的好评。
王艳颖在平时工作中,教育大家发扬团队精神,注重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鼓励年轻同志加强业务学习,制定了单位业务人员学习奖励办法,有效提高了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了水务处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实凭借王艳颖的专业技术特长,高工的职称,时髦的专业方向,她完全可以到省、市设计院和研究所工作,哪里都比区水务处收入高,待遇好,可她却为了单位职工稳定,多年的基层工作情结,舍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每天和同志们战斗工作在工地一线。她说“基层水务处培养锻炼了我,我要把所学用到基层水务处的发展上。”
选择执着
王艳颖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她既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基层单位主管;既负责单位的人、财、物管理,又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维持单位的运转和发展;还是一位妻子和母亲。她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演好,太多的责任需要承担,太多的义务需要尽到。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的爱人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能理解她,孩子是个乖孩子,学习生活不要太多操心,一家和和美美的。于是,她把别人下班后相夫教子的时间,用来埋头做学问,几年来收获颇丰。先后主持了《徐州市水资源保护》研究;作为骨干完成了《徐州市现状水资源量分析计算报告》和《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格式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分别获江苏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的《论雨水利用改善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途径》获1996-1997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徐州市环境保护的探讨》获得2004-2005年度徐州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数字水利”浅议》获2000-2001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鼓励奖及《江苏水利》杂志“文化水利杯”创作奖。
人的青春是可以有多种方式度过的,青春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王艳颖作为青年高级知识分子,选择了读书,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研究,她无愧为享受市拔尖人才的优秀知识分子,无愧为徐州市优秀专家,无愧为新长征突击手,她用知识和勤奋谱写了一曲青春永恒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