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介绍(一)――大坝安全监控与健康诊断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8.5万座堤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坝为病险工程。大坝安全被列为工程安全的首位,迫切需要研究大坝安全健康诊断理论和方法,确保工程安全。因此,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以及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研究项目,利用水工结构研究中心“211工程”建设成果,我校开展了“大坝安全监控与健康诊断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该项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大坝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提出了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和建立的方法;首次提出和研制了由综合推理库、知识库、方法库、人工数据库和图库组成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具有感知结构内部性能与外部环境影响的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智能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诊断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重大水工结构隐患病害诊断预警系统
  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坝安全监测理论和分析方法、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智能系统、健康诊断理论和方法以及隐患病害预警系统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项目不但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而且已在工程中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应用以上理论和方法,对三峡、龙羊峡、佛子岭、丹江口等30多座大坝的监测资料和结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反分析,科学地分析了大坝的安全和健康状况,提高了大坝安全管理水平。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产生了3个多亿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为确保这些工程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已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以及ISTP检索论文46篇,专著3本,对提高水工结构、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学科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信息分析研究”获200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