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网站先后以《河海大学努力构建“三强化三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题,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河海大学在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有关精神,努力构建“三强化三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科学统筹,完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提升就业管理效能。一是注重日常管理,严格规范就业程序。出台了加强就业工作指导、考核、档案管理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就业工作程序,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定期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就业动态。校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交流工作进度,查找存在问题,分析需求趋势,研究改进和对应措施;每半个月公布一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并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学校就业工作信息数据。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就业工作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2010年和2011年共组织全校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省、部级培训及开展校内各类培训19次计400余人次,内容涉及生源审核、就业创业指导、政策解读、入伍动员、毕业派遣及档案交接等。四是建设信息网络,提供快速便捷服务。完善由就业部门、学院、学生信息员组成的就业信息网络;为就业网站配置独立服务器,专人管理,实时更新;建立了就业工作QQ、飞信群和移动短信院系通、就业信息广播等业务。2011年,就业网站点击量达40余万人次,公布了2100余家用人单位的2万余条需求信息。
二、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是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列入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丰富教材内容,由10多名长期从事就业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每年上课学生达3000余人。二是创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邀请水利、电力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及创业成功者为学生授课;开放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和及时调整就业方向。三是创新创业指导教育。引入互动式、体验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加强综合性工程训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资助金额达11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能够容纳多个团队同时开展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者可获3个课外学分并可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四是创新特困学生帮扶。开展“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工程”,2010年重点关注、重点帮扶、重点服务160名特困学生,使他们顺利就业;2011年又对100余名特困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并给予资助,受资助的同学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今年的特困学生也大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
三、强化优势整合,完善优质资源开发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坚持市场开发工程。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2011年举办校内外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专场招聘会400余场;现共在250多个单位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与1300余个单位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二是坚持联合牵手工程。依托学校合作发展委员会、校友会等资源,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岗位;组织二年级研究生到校外创业基地锻炼,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需求开展论文写作,熟悉工程,建立感情,到创业基地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三是坚持优质就业工程。每年针对不同就业意向毕业生进行专项培训,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增加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和到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2011届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和重点单位就业比例本科生达23.8%、研究生达44.3%。四是坚持服务水利行业。2011年乘中央一号文件东风,组织由1400余名2012届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130个服务团到全国水利单位开展宣传、调研和实践活动,引导毕业生投身水利建设事业,2012届毕业生中已有20%与水利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35%达成了就业意向。
河海大学在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有关精神,努力构建“三强化三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科学统筹,完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提升就业管理效能。一是注重日常管理,严格规范就业程序。出台了加强就业工作指导、考核、档案管理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就业工作程序,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定期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就业动态。校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交流工作进度,查找存在问题,分析需求趋势,研究改进和对应措施;每半个月公布一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并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学校就业工作信息数据。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就业工作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2010年和2011年共组织全校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省、部级培训及开展校内各类培训19次计400余人次,内容涉及生源审核、就业创业指导、政策解读、入伍动员、毕业派遣及档案交接等。四是建设信息网络,提供快速便捷服务。完善由就业部门、学院、学生信息员组成的就业信息网络;为就业网站配置独立服务器,专人管理,实时更新;建立了就业工作QQ、飞信群和移动短信院系通、就业信息广播等业务。2011年,就业网站点击量达40余万人次,公布了2100余家用人单位的2万余条需求信息。
二、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是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列入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丰富教材内容,由10多名长期从事就业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每年上课学生达3000余人。二是创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邀请水利、电力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及创业成功者为学生授课;开放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和及时调整就业方向。三是创新创业指导教育。引入互动式、体验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加强综合性工程训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资助金额达11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能够容纳多个团队同时开展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者可获3个课外学分并可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四是创新特困学生帮扶。开展“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工程”,2010年重点关注、重点帮扶、重点服务160名特困学生,使他们顺利就业;2011年又对100余名特困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并给予资助,受资助的同学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今年的特困学生也大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
三、强化优势整合,完善优质资源开发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坚持市场开发工程。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2011年举办校内外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专场招聘会400余场;现共在250多个单位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与1300余个单位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二是坚持联合牵手工程。依托学校合作发展委员会、校友会等资源,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岗位;组织二年级研究生到校外创业基地锻炼,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需求开展论文写作,熟悉工程,建立感情,到创业基地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三是坚持优质就业工程。每年针对不同就业意向毕业生进行专项培训,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增加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和到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2011届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和重点单位就业比例本科生达23.8%、研究生达44.3%。四是坚持服务水利行业。2011年乘中央一号文件东风,组织由1400余名2012届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130个服务团到全国水利单位开展宣传、调研和实践活动,引导毕业生投身水利建设事业,2012届毕业生中已有20%与水利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35%达成了就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