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海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理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外引青年才俊,内强师风师德,常抓教学质量,为学校人才培养予助力导航,给学校优势学科发展予理科支撑,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努力使数学、物理类学科成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智力库、技术库、人才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牢固质量意识,发挥基础教学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为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和扎实数理基础的工科人才,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积极推进多项改进举措,常抓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与学院使命吻合,保障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坚持为打牢学生理学基础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
七年来,学院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在各种质量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全国性教改项目1项(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性教改项目),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取得省重点立项教材培育1项,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6项,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1篇;承担了多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校教学成果奖5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生精品课程2门。
全院教师治学严谨、从严执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不仅圆满完成了占全校六分之一教学任务的数学物理课程,还积极组织和培训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模竞赛、江苏省工科院校《高等数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物理实验与制作创新竞赛等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以来在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奖71项,省级奖1073项,竞赛成绩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强化科研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内涵,学院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从制度上、政策上加以引导,学院的科研能力持续增强,科研经费总量大幅度提高,成果水平明显提升。七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4项、青年基金2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纵向项目39项,合同经费1128.91万元。发表SCI论文近210 篇,EI论文62篇。受理发明专利31项,其中授权16项。
分层次加强学科建设,调整结构,组建梯队,明确研究方向,完善学科平台。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稳步发展,学术水平、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新增统计学一级硕士点,以及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点,新增现代力学数学基础二级硕士、博士学位点。加强了与水利、土木、环境等学校优势学科的合作,为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科支撑。
加强对外交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术团队逐步形成
为更好地为学校优势学科提供一流的理科支撑,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创造条件,搭建发展平台,“内培外引”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引进名校、名导师的高水平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年轻教师给予经费和政策扶持,鼓励年轻教师出国访问,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参与著名课题组的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学术背景,2010年来参加访学和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教师高达上百人;同时邀请近60多名国外著名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包括做专题讲学、合作研究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学院建成和稳定了一支“科研-教学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形成近10个教学和学术团队,定期开展学术活动。
2010年来共引进博士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共33名,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7%,海外背景教师占33.33%;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333“工程4人。涌现了一批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9人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严恺教育奖以及徐芝纶教学奖。
加强党的建设,营造“大思政”格局,党组织作用发挥显著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组织、思想和政治保证,保证了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理科支撑。
以提升学院班子执行力为重点,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形成了领导班子讲团结、讲正气、顾大局、有力量的良好局面;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把党建活动与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融为一体,学院党建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创建和谐学院为动力,不断推进学院和谐文化建设。
自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院获得江苏省党建研究重点课题1项。2017年,微党课“润物细无声——河海大学理学院党员教师践行共产党员之责经验做法”获得江苏省高校“微党课”视频比赛一等奖。(施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