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常州校区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夯实学科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贡献力量。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优秀工程型人才;实施个性化“英才计划”,制订个性培养菜单;研究生教育向全过程培养发展,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近几年来获省优硕士论文9篇、9人次获得宝钢奖和严恺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在校生人数52人,已建成2个留学生全英文专业,1门课程入选“2017年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导师队伍等三大方面构筑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河海大学“e龙队”在2012年德国举办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获得半自主项目两项世界冠军;“嵌芯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邀请赛中荣获江苏参赛高校唯一的全国一等奖;学生作品两度获得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龚润航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凭借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入选2014“江苏好青年百人榜”。近年来,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每年获奖100余项,获奖学生400多人次。“梦飞扬”众创空间成功获批常州市级众创空间;2016年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一项、铜奖一项;同时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2003级校友张玲创立“油婆婆”鲜榨油坊品牌,获2017“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十大创业标兵荣誉称号。2004级校友朱澄创办江阴市传澄制袜有限公司,打造了中国最大的袜子消费平台——袜云馆。2017级物联网工程技术与应用专业研究生冯全同学创办比由技术工厂,获第三届中国青年APP大赛银奖,冯全入选201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年度人物。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学术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学科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新增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个博士点,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低碳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4个硕士点和工业设计工程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科技项目总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以来,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新增科研合同经费1.61亿元;主持或参与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等重点重大项目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4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类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66项;发表SSCI论文9篇、SCI论文408篇、EI论文708篇、CSSCI论文114篇、受理发明专利1667项、授权661项,主持或参与大禹水利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53项。2011年以来在企业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50家,和企业共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向企业转让专利53项,与常州市科技局共建“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与天合光能、太平洋电气等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长期广泛的研究与产业化合作,联合申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成果转化项目,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疏浚模拟系统等多项科技成果投入使用,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多元。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人才培养打造优质师资力量。成立教师发展分中心,组织教学午餐会、名师讲座、教学沙龙、新教师研习营等系列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工作期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一对一”帮带青年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讲课竞赛,提高竞赛奖励标准,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加大教师出国(境)研修力度,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重点支持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及创新团队后备人选,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常州校区新增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5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4人,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5项。
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筑牢党团组织、社团活动主阵地,打造思政教育网络空间,拓展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以“两月两节”为载体,每年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德到言,从身到行,为学生注入河海精神与理念。积极开展美丽校园建设,着力提升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努力做好“环境育人”。从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到“项目+基地+团队”的志愿服务新体系;从多名研究生自发捐出国家奖学金成立“爱心基金”,到“中国好人”退休教师钱习之二十年如一日资困助学,到优秀大学生村官任杰校友自愿服务农村、扎根基层,成长为当地老百姓的贴心人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再到“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挂职干部胡克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为学校构筑人文河海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