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材料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探索双引擎全程化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第一课堂为第一引擎,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第二课堂为第二引擎,培养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生为本,树立“统合育人”理念。双引擎全程化培养模式加强了教学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联动,定期召开教育教学例会,分析研讨第一课堂出现的问题,并落实具体解决措施和方案,同时也加强了辅导员与班导师、专业教师的配合,开展力材学堂,将学生第一课堂遇到的知识难点通过力材学堂中的专家名师讲解得到有效解决,并设置一些创新题目和实践项目,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充分实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动手动脑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做好整体规划,构筑“大”教育系统。学院通过实现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队伍加强理论学习,定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共计100余次,并开设创新创业公选课,为全院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理论;班导师队伍全部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通过关注全过程育人,提升育人实效,双引擎模式与本科教学4个学年相配合,分阶段开展,在创新意识培养阶段中,开展第一课堂公共课程教育、专业启蒙教育——致美力材之力材大讲堂以培养专业认知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意识培养教育——致知理论社团激发新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在创新能力打造阶段中开展第一课堂专业基础教育——创新人才三学模式,第二课堂科技项目培育、创新训练计划培养、学科竞赛提升以及实行导师制;在创新能力提升阶段中,结合第一课堂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参加第二课堂科研实践,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同时选拔创新人才备赛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全国科技大赛,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成果辐射阶段中,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及水平,了解该模式的改革建议与意见,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案,并为第一课堂教学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同时强化创新人才对低年级学生的辐射效应。
依托创新平台,加强双引擎全程化创新指导 。学院协同创建“力创空间”,特色创办“江宁开发区大学生科创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配备第一课堂“专业导师”与第二课堂“创训导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力学、材料知识进行科技作品创造,并举办“力学文化创意大赛”、“桥夺天工桥梁设计大赛”、“多米诺结构设计大赛”、“力学与材料创新思维大赛”等,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得以激发,从而得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近6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双引擎全程化模式培养优秀本科毕业生773人,其中359人继续深造,升学率达46.6%。在校生获国际级竞赛奖12项,国家级竞赛奖46项,省部级奖项68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20项、省级项目23项、校级项目116项,获奖覆盖率超过60%。不仅如此,学院还积极与社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为广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支持。(朱倬然、步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