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获评A等

近日,江苏省首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综合评价,我校获评A等。全省36所高校参与综合评价,其中获得A等的部属博士高校4个、省属博士高校7个、省属硕士高校4个。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研究生为中心,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治水需求,围绕质量提升的关键核心要素,坚持问题导向,改革驱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化招生改革,提升生源质量。强化科学研究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作用,改革健全了以学校投入为主、学生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导师给予必要配套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关联机制,鼓励优秀导师招生更多优质学生。招生资源大力向国家一流学科及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倾斜,同时重点支持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科研创新团队、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等。改革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主动适应防疫新常态,研究生院利用“直播”等互联网平台,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优质生源率位于全省前列。

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坚持典型引路,以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等世纪工程中的杰出校友为榜样感染研究生。坚持实践育人,组织“博士团”到乌东德、白鹤滩等在建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服务,以学科专长服务社会发展、专业智慧对接国家战略锻炼研究生。坚持组织育人,实施党支部“提质增效”计划,打造研究生特色支部、优质支部、样板支部。坚持文化育人,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彰显河海精神、传承河海文化、展现河海魅力。以评促建,激发活力,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各教育环节,形成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深化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过程指导成效。强化对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坚决不予招生。实施责任追究,对研究生培养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约谈、限招、停招等方式予以处理。坚持“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育人先正己,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比照导师“十不准”认真查摆。上岗先培训,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科(基地)、个人四级培训机制,导师履职能力明显增强。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契合新时代需求的能力。在水利一流优势学科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强智慧水利和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环境一流优势学科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水文水资源,培养环境生态水利方向的人才;结合法学和管理学,培养水污染控制政策制定及管理方面的人才。积极探索“知识构建+专业实践+价值塑造”全过程育人、“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培养新模式。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公派研究生数量位于全国同类型高校前列。主导“一带一路”水战略联盟,设立教育科技基金,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今年是江苏省首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省域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引导高校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此次综合评价主要考察立德树人、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综合改革等,主要采用省外专家评阅材料和省内高校现场互评的方式。(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