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

7月2日,河海大学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七巡回指导组组长秦绍德同志、副组长仝兴华同志一行,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盛邦跃同志出席会议。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各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参加学习。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校领导们依次畅谈了学习体会。

校党委书记唐洪武围绕“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谈了自身学习体会。百年来,我们党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目标,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回首来时路,党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风华正茂时,党所要求的重点,就是要清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也要清楚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开启新征程,党所奋斗的目标,还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现在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徐辉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交流了学习感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真理面前敢于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在问题面前敢于实事求是、务实担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牢牢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敢于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为党工作、服务人民,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李俊杰在交流中指出,要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来认识“思政教育、红色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肩负责任,教书育人。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卫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号召,肩负立德树人崇高使命,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郭继超发言中指出,“三个一”贯穿全文。一个“道理”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个“大无畏的宣告”是最骄傲、最接地气、最有实力地位的宣告。一个“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要弘扬和传承的伟大精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兵在发言中指出,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三个伟大飞跃是我们最自豪的事。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在发言中指出,党的百年成就证明,必须坚持党领导。我们要不忘初心,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岗位做贡献,带头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峰在发言中指出,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百年奋斗理想,坚定执着,矢志不渝;百年奋斗精神,铁骨铮铮,气壮山河。我们要以“强国有我”的精神,更好地落实责任担当。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增川在发言中指出,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我们要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郑金海在发言中指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广大师生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办好,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国宾发言中表达了对党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自豪之情;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之感;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勤政为民、坚持守正创新的自勉之行。

会上,唐洪武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了三点要求,一是领悟建党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立德树人。三是掀起学习热潮,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他还强调,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七巡回指导组组长秦绍德就学校开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做了指导,一是立足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间节点,从历史性、时代性的角度,进一步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二是立足党史学习教育第二阶段,把握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持续认真学,反复学,深入学。(文/乔洁琼 图/朱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