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海的弄潮儿

  日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在上海召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财政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大会。河海大学荣获“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河海大学原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严恺教授获“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杰出人物”称号,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严以新教授、薛鸿超教授获“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在这次受到表彰的11名杰出人物中,有5名河海校友。对于全体河海人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激励;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成绩属于过去,更辉煌的明天还需要我们全体河海人去努力开拓。
  前不久,有学者撰文指出,江苏省正面临“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契机,认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充分借助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快建立支撑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教平台”,“河海大学,其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力,而且也是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学科。我省应充分发挥河海大学等高校的作用,加快把河海大学作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科研知识平台。”省委书记罗志军专门就此文做了重要批示。这表明我校在水利学科方面的优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这也是全体河海人的光荣。
  面对社会的信任,我们更应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力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负社会的新期待。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以及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河海大学协议书的契机,树立“以服务求合作,以贡献赢支持”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学科的特色优势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服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取得丰硕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在前人开辟的成功道路上抢抓机遇、奋勇前进,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不断争取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业绩,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是我们每个河海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第一,自觉弘扬河海精神。我校在沿海沿江开发上具有深厚的积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沿海沿江开发的许多代表性观念和理念都是由河海大学提出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严恺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河海专家学者们就开始了港口与海岸带研究,严恺院士堪称我国沿海沿江开发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担任长江口航道治理研究专家组组长,带领校内外科技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开展科技攻关;80年代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方案,并主持审查了工程设计方案,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他还担任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组长,历时8年对我国长18000公里海岸带进行的综合调查,为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河海人艰苦奋斗、勇攀科研高峰的优良传统,以他们为榜样,更好地服务祖国水利建设事业。
  第二,大力增强机遇意识。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将是现代中国海洋开发的壮举,是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跨世纪大型战略工程之后的又一宏伟规划,将超越荷兰须德海工程和迪拜棕榈岛工程等世界级海岸工程,是一项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战略,对我校来说也是一个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年,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文件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唯一以水利为特色的重点高校,中央一号文件既是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号角,也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绝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高度对接水利事业的发展,乘势而上。要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找准我校在这轮水利大发展中的定位,主动与水利行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为水利事业的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向海洋进军,向大海要资源,让大海造福于民,这已经形成了共识。作为河海人,在造福于民的伟大事业中,向大海要效益,投身沿海大开发,展示河海人的科研实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面临的任务还很多、还很艰巨,需要河海人以创新的精神、挑战的勇气投身沿海大开发。首先就要增强创新的意识。对服务沿海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应敢于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对待。其次,要培育创新的精神。知难而不畏难、知苦而不怕苦,勇于在趋利避害中把握新的机遇,乐于去探索新的路径和答案。最后,要提升创新的能力。用战略思维看形势,准确把握自己的方位和沿海大开发的未来格局,积极开展有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推进科技创新,有针对性地做强优势学科,为沿海大开发作出河海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