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报道我校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

  2009年1月13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以《15年3次派专人实地调查毕业生质量,河海大学积极调整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策略》为题,对我校的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留得住、能吃苦、不是书呆子

  在不少用人单位,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基层锻炼1至2年。比如电力公司,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先到一线,值夜班便成为家常便饭,但有些应届毕业生觉得受不了,说不干就不干了,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而一位河海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云南省电力公司最基层的供电部门工作,在偏远的山沟里,别人待一两年就闹着调走,而他一工作就是3年,其工作业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引起公司的注意,工作十多年后就做到了省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职位。
  河海大学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及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教育,于2008年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共组织60余名干部、教师走访了全国180余家用人单位,对2004届至2008届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进行了调查,并回收了由用人单位填写的500余份调查问卷。
  前面提到的故事,就是此次参加调查的人员带回的真实案例。具备什么素质的大学生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击即中”?什么样的毕业生能在单位中受到欢迎,自身也得到较快发展?《河海大学2004届至2008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简单来说有3点:留得住、能吃苦、不是书呆子。
  学校在统计问卷时发现,90%以上的用人单位最在意毕业生去了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大型国企、外企这一要求尤其强烈,因此不约而同地把“留得住”放在选人的首要标准上。有的单位主管说,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大学毕业生应聘去了西部等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干了不长时间发现不满意便匆匆跳槽,单位当然很不乐意,也影响到单位招人选人的积极性。
  还有一点值注意的是,往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才愿意接收或进一步面试。但近年来用人单位的态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单位来学校招聘并不看重成绩甚至不看成绩单,而要求一律进行面试。一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说,作为用人单位,我们不要“书呆子”,面试更能反映毕业生各个方面的实际能力。

                为学生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每5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已经坚持了15年。”负责组织调查工作的河海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黄林楠说,“每次我们都是派专人到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虽然投入很大,每次都要二三十万元,但形成的调查报告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学校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据黄林楠介绍,在1999年河海大学第一次大规模毕业生质量调查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不强,学校针对调查结果,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等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3年再进行调查时,就很少再有用人单位强调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了。
  “这一方面是学校的培养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和计算机、英语从小普及的大环境有关,但是现在有的学校还在抓这两项工作。如果不作这样的调查,学生的培养工作就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黄林楠说。
  黄林楠介绍,河海大学在调查时发现,2003年以前的毕业生选单位时被动性、盲目性较强:什么单位要我,我就去什么单位。这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河海大学在积极推行这项工作几年之后,2008年的调查就显示,现在的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增强,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有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三五年之内就可以做到中层的职位,这在以前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这就表明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有成效的,需要坚持做下去。”黄林楠说。

                  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

  黄林楠说:“在本次调查中,一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说,到你们学校来招聘,就是总体上认可你们的办学实力和毕业生的水平。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对河海大学这类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并不怀疑,而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黄林楠认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就业工作无论采取何种新形式、新办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由专业学习、实践能力、个人素质等几方面组成,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在保证专业学习质量的前提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个人素质的培养。
  黄林楠介绍说,此次调查结束后,河海大学将要依据当前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造成的吃苦能力较弱、同时个性又普遍较强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团队拓展训练等“第三课堂”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的能力,为继续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