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完成博士质量调查工作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全面评价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开展了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
  2007年10月-11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我校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了“河海大学博士质量调查工作”。调查的博士质量情况时间段为:1981年--2007年。涉及我校1986年到2007年授予的781位工学和管理学博士。调查中发出问卷 241份,回收241份,其中:博士生导师39份,博士生74份,毕业博士121份,研究生教育负责人7份,达到了问卷调查所规定的标准。分别召开了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生的座谈会。完成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审阅工作,选取审阅了国外著名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居于一流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9篇、校内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16篇。对7位具有代表性的博士进行了专访,形成了5位博士的典型材料,3个突出成果的典型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河海大学博士质量调查报告》,已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水利为特色的大学,在水利、土木、环境等学科方面具有优势,在若干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地位。自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以后,由徐芝纶院士指导的博士生王林生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的博士。学校一直把博士培养质量视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博士生培养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水利学科培养的博士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2002年试办研究生院以来,学校坚持创新为先,质量为本,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生院,加强博士生培养体系建设,推进博士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博士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调查表明,我校培养的博士总体质量高,理论基础扎实宽广,与国外同类学科博士比较在服务国家目标、进行理论创新上更突出。我校培养的博士在面向学科前沿的同时,能够紧密围绕国家目标,深入结合重大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扬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脚踏实地,严谨为学与为人。从发展质量来看,很多博士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在所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