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刊文纪念严恺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来源:河海大学发布时间:2012-07-20

 

今年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教授诞辰100周年。717,《中国水利报》以《长与河海共魂魄》为题刊发了纪念严恺院士百年诞辰的文章。全文如下: 

 长与河海共魂魄

——纪念两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诞辰100周年

依然是那严肃而又慈祥的面容,依然是那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依然是那一头饱经风霜的白发,仿佛是在祖国的江河湖海考察,又仿佛是登临他钟情的河海大学讲坛,但相框上方悬挂着的黑色挽幛在告诉人们:他已经离去。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严恺诞辰100周年。他为中国水利奉献了近70年,为河海大学服务了54年。他的精神和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更让我们深深地缅怀,无限地追思。

 

为治理河海刻苦求学

严恺于1912810出生在天津。1929年,高中尚未毕业的他考上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备取生,并于同年11月递补入学。4年后,他以各门功课90分以上、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35年,严恺进入荷兰最著名的国立大学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土木水利专业,并直接攻读工程师学位。1938年,严恺顺利获得工程师学位,此时正值抗战,他毅然辗转万里回到祖国,与广大仁人志士共赴国难。在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他踏勘高山峡谷,测量荒漠激流,探求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1940年,28岁的严恺受聘担任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开始了他66载的教育生涯,培育桃李满天下。

 

在借来的校舍里创办河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将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但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即使在高等教育相对先进的华东,力量既薄弱又分散,各校的水利专业教师多数不到10人,学生亦仅数十人。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南京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即现河海大学),点名严恺参与筹备工作并担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严恺以巨大的热情,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开始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建校历程,并长期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河海大学名誉校长。

江苏省档案馆的一份《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说明了华东水利学院筹建时的艰难情况。资料显示,当时的华水,建校时期办公地址拟设于南京大学内,建校初期仅有16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7名助教;“办公室及实验室在南大配备240英方,勉强可以应用。南京工学院尚余300人宿舍,请拨给水利学院,即可以解决本院950人的宿舍问题。否则租赁民房或搭建临时宿舍”。

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严恺凭借自己在水利界多年的影响力,在各个名校多方游说,登门拜访。只有好的教学、生活条件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名教授,但当时的华水校园,从校舍到教室都是“租借”来的。严恺力排众议,买下了20栋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这一举措解除了教授们的后顾之忧,吸引了更多的名师来到华东水利学院。

 

亲笔写下河海校训

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迎来了建院30周年庆典,严恺挥毫写下了“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其含义:“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要严格要求;还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

在华东水利学院,严恺的朴素和严格是出了名的。严恺有块老怀表,是他大学刚刚毕业时买的,已经跟随他多年,无论走到哪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怀表,放在桌子上,看着表,听取工作汇报,安排自己的事情。他还有一双老式皮鞋,穿在他的脚上,从陆地到船上,从中国到外国,一再修补,连他自己也不知有多少年头了。别人劝他重新买一双新鞋。他抬了抬脚,看看皮鞋,笑着说,鞋子没有问题,还能穿两年。据严恺家人介绍,那双皮鞋估计穿了20年。

严恺不管是外出工作,还是访问,一切从简,坚决抵制铺张浪费。有一次,他到地方指导水利建设,地方摆了一桌酒菜招待他,谁知严恺一看桌上的饭菜,便皱起了眉头,拿了两个馒头便回宿舍啃去了,一时传为佳话。

 

祖国的河海里流淌着他的智慧

作为蜚声全国的水利工程专家,严恺先后主持或参与了黄河治理、淮河治理、三峡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国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峡工程上马前,各方专家意见不一。作为国内顶尖水利专家,严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早开工早受益,主张尽快启动工程建设,并在泥沙和生态环境两个领域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年过80岁,严恺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屡获大奖:1992年,他主持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院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9年,主编的《中国南水北调》出版;2001年,主编的《海洋工程》出版,同年被中国水利学会授予功勋奖。20029月,他以90高龄赴上海参加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验收,2011年被追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他融入了浩瀚的河海

严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做学问,一丝不苟地工作,一丝不苟地做人,为寻求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他一生追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生活俭朴,身体力行抵制不正之风。

200410月,他满怀对学校、对师生的深情与眷恋立下了遗嘱,决定再从日常积蓄中拿出20万元投入到严恺教育科技基金中,“使之能在培养国家的水利教育和水利建设人才中继续发挥作用,也算我实践‘为祖国四化大业献吾余生’之诺言”。

严恺毕生的人生追求和科学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敬重,严恺是江苏省至今为止唯一的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先后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墨西哥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

 

9400只纸鹤送别河海之子

严恺逝世后,为悼念和缅怀他,河海大学在校内严恺馆设立了严恺灵堂,开放了严恺工作成就室,布置了严恺生平图片展,制作了悼念严恺专题网站。

2006513日上午,南京石子岗殡仪馆告别大厅及广场花圈似海,挽联如潮,来自河海大学以及全国各有关单位的1300余人站满了大厅、站满了广场,向严恺作最后的告别。“毕生献科教,改造山川功勋益华夏永泽后世;博学名中外,培育桃李芳香传寰宇常沁人间”;“水利学家教育学家,高风亮节道德文章和日月同辉;科学院士工程院士,真知灼见等身著作与天地长存”,告别大厅悬挂着的两副巨幅挽联是严恺一生的真实写照。

河海学子也来为老校长送行,他们叠了9400只纸鹤象征严恺94岁,学子们手捧千纸鹤,打出了“严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等标语。尽管大多数学生与老校长接触并不多也没有直接受教于老校长,但都钦佩和敬畏老校长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天纪念和缅怀严恺这位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大家,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品质和精神,投身当今的伟大的水利事业。新一代的河海人必将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走向五湖四海。

 

来源:宣传部 编辑:刘桂清 责任人:万国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