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助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

 

自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实施“创新、特色、精品、开放”四大战略,在学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深耕引领思想文化阵地

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马工程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功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结合,深耕阵地引领思想文化;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塑造人格、提升人文素养等的重要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立足学校实际,塑造大学人文精神,构建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2011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2016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校十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建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入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课题100余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 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成果入选全国思政教育标志性成果,出版教材专著40余本,推动了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  推动跨学科发展

在学校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水利向水拓展、河向海延伸、国内向国际迈进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学校文科发展坚持以优势学科为龙头,主流与特色相结合,加强跨学科融合。充分发挥水利学科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重点围绕水利工程、水资源、环境、土木、港航、海洋、地球科学等优势学科,开展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的研究;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层次的跨学科合作融合,在环境与社会、国际河流、水经济与管理、水政策与法制、工程移民、水文化、海洋经济、环境政策等方向,形成了若干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

目前,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6个学科门类及17个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个本科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培育点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以质量为导向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水平

立足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逐步完善科研评价和管理方法,努力以质量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育-管理-激励-保障”,加强科研管理创新工作,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针对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前期培育,设立文科“重大研究孵化”、“重大项目激励”、“青年教师培育”专项;加强申报、立项、中检、结项的科研全过程管理;设立文科期刊榜、河海大学社科文库项目,加大成果奖励力度,培育高水平成果,打造河海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品牌,使学校文科发展进入新阶段。

近七年来,学校哲学社科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研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累积科研合同总经费达3.7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5300多万元;获国家社科基金78项(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8项),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获省部级基金180余项,参与国家级重大计划等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发表CSSCI和SSCI论文2300余篇,CSSCI论文发表数持续在江苏省排名第六名。

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  彰显社会服务能力

瞄准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充分针对行业和地方改革发展中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企业国际化”等现实问题,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对接相关部委、流域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业单位,加快“河海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协同,组建协同研究中心;通过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组建专题研究中心;通过校内多学科的联合,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强哲学社科科研基地建设,有效地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学校在各主要人文社会学科均布局有省部级基地,建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技思想库、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等部省级人文社科类研究基地21个,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设有人文社科方向,校内建有44个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的建设在行业和地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学术开放与交流  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力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学校哲学社科以学术交流为纽带,积极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声誉,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与美国、英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院校,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水资源协会、国际水电协会等近20个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全面深入的科研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学术创新,提升科研水平;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建立 “培养-科研-咨询”为一体的河海大学(老挝)海外中心,加快 “走出去”步伐;举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承办第十三届世界管理论坛、第六届亚洲组织发展峰会、发展中国家部长级水利研讨会、世界水电大会中国移民论坛、全球气候变化与移民高层论坛等数十场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型学术会议及论坛,走向学术前沿,开拓学术视野;加快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国际认证建设步伐,学校已成为AMBA(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PMI(全球项目管理硕士认证)和IPMP(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会员,努力建设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重点加强《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水利经济》等文科学术期刊建设,2014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提高了学校文科知名度,彰显学术影响力。(郑学敏、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