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在这座四季花香、满目青翠的校园里,讲述了一个个“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做出的贡献”的动人故事。
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
学校围绕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起多元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了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和分类培养体系。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及整改工作,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校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注重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15年,张謇以“大工将施,储才为急”为宗旨,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三个注重”的教育方针,首条为“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长期以来,学校注重熔铸“饮河海一滴水,献祖国一生情”的“爱国爱水”情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各环节。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朱延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张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武婕、亚丁湾护航尖兵廖迥建等先进个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成为江苏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单位,校团委成为2016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河海特质”是学校百年办学积淀形成的精神和品质,它包含了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精研求真的学术风格和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学校传承“基础宽、重实践、学风正、品德优”的优良传统和“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基础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着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三元互动。学校把教师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以师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集中宣传全国模范教师彭世彰等师德典型,挖掘和提炼水利泰斗严恺、力学宗师徐芝纶、水文鼻祖刘光文等大师风范,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校园氛围。本科生毕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8%左右,学位授予率达96%左右,并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良好口碑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学校本科招录取分数逐年上升。2016年,93.5%以上省份理科投档线高出当地本一线40 分以上,83.3%以上省份高出50分以上,录取考生总体位于本一批次线上生源总量的前20%。
2017年6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给学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同学回信,高度肯定志愿者志愿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参加支教工作,河海青年用实际行动阐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现代水利精神。学校建有近百个志愿服务基地,常年开展千余场志愿服务活动。青奥会、亚青会、江苏发展大会志愿者人数居全省前茅,志愿者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获青奥会承办工作先进集体、江苏发展大会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高校项目办。
扎根大地提供源头科技
100年来,学校肩负治水兴邦的历史使命,以引领水科学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大项目”产生“大成果”的思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为一大批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源头性技术支持。
学校高质量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和“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任务,解决国家重大水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学校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水利工程是我国最早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学科专业,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连续多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之首。学校是最早建设环境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环境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入选为江苏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成为在全国环境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科。
“大坝守护神”吴中如院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大坝安全理论与技术,成果应用于三峡、龙羊峡等几十座大坝工程,为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监控水平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仅此一项科研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数亿元。王超院士提出的按功能分区规划水资源理念,是国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重要理论依据,构建的“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城市水利综合建设模式,具有革命性意义,实现了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和管理的重要突破,被应用在我国90%以上的主要河湖里。2012年,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作为该年度全球仅有的一位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获得者,摘得了这项节水领域的“奥斯卡奖”。他提出的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成果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在10多个省市区的4800多万亩水稻灌区推广应用,增产节支达数百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沛芳教授团队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建了节水减污和面源防控四道防线系统,攻克了灌排系统与面源防控相耦合的关键技术瓶颈,在新技术的工艺、结构、材料和装备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成果广泛应用于灌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2017年,王沛芳教授主持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大项目的组织策划与重大成果的凝练培育。主持“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行业重大专项等项目近百项,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基金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多个教育部门创新团队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并获滚动资助。2010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全面参与“2011”计划,获批“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获评优秀。
利物沐生凝聚优质服务
在河海校歌中,师生耳熟能详这样一句歌词“普下利物沐群生”,这是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博大胸怀的河海诠释。长期以来,学校依托水利特色,集成优势学科、汇聚优质资源、建设水利智库,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成为了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树立了良好的河海口碑。
学校主动“走出去”,积极与全国水利水电系统及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入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等10余个战略联盟,与158家企业签订校企联盟。以行业为切入点,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平台高地,近3年参与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等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近150场次,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报告近100次。
与此同时,学校主动“请进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建立大量应用型实验室,构建起“实验室进企业,企业研发进学校”的立体化实践平台。同时,强化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的裙带作用,与100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南通、淮安、宿迁等地市联合成立研究院,与江苏省合作成立了河海大学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入选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多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此外,还成立了水利部门人力资源研究院、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开发、咨询等产学研类合同额年均近3亿元,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河海人以水为媒,奔赴四方,在广阔的江河湖海里,服务祖国,奉献社会。2010年的西南大旱、2012年初的云南大旱,学校专家组赶赴灾区,挖井找水。2011年,学校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万余名大学生分成500多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水利基层一线开展服务。2014年底,陈建生教授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漠中找到多处饮用水源,有效解决了阿拉善右旗人畜饮水安全的历史性问题。
2010年至2012年,我国开展了历史上首次全国水利普查,学校积极参与普查培训,协办培训班,培训普查人员,编写培训教材,开发普查系统,以突出贡献获得“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级别培训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学校是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已为新疆、西藏等西部边疆区培养了千余名水利人才,是全国民族团结工作先进集体。7年来,以“全国水文站长培训班”为代表,举办各级水利系统干部和技术骨干培训班上百期,为社会培训专业水利人才数万人。
2016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学校主动对接水利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成立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持续开设河长制专题培训研讨班,定点为全国水利行业培训“河长”。2017年暑假,2200余名学子组成207支“河长制”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赴祖国各地,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用行动呵护绿水青山,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贡献了河海智慧。
彰显特色传承百年文化
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精神传承,经过百年来的传承创新,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代河海人奋发前行。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实施以“六大工程”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河海特色的大学文化。
学校成功举办建校100周年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系列活动,全面总结办学成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总结凝练百年传统,大力弘扬河海精神,系统梳理出河海大学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强国的文化脉络,强化了河海人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打造河海人的精神家园,彰显了河海大学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中的肇始地位。通过举办华东水利学院办学60周年纪念活动和张闻天诞辰110周年,严恺、徐芝纶、刘光文诞辰100周年等纪念活动,大力弘扬河海精神。
学校着力打造体育文化、军旅文化等校园文化品牌,开展校园文化优秀成果评选,形成“一学院一品牌”的文化态势。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巡礼月等文化平台,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育人于无形。200多个学生社团,8000多名成员活跃在金水节、科技节等30余项品牌活动中。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上水平有特色,名人名家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层次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师生欢迎。体育文化成绩斐然,足球踢出国门、健美操享誉世界、大型团体
操磨砺心灵。打造出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多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
2014年,学校一支学生团队凭借“阅后即焚”软件技术,拿下当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学校实施“百五十”计划,100%的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5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10%的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学校构建以“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大赛为龙头的竞赛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活动广覆盖,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通过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创意市集等50余项校级创新创业活动,每年辐射超1.5万人次,全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涌现出“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得者宋迪颖、专利发明“狂人”朱延涛等一大批科技创新优秀典型。近5年里,7次摘得“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三项大赛桂冠。至2016年底,学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52件,位居全国高校排行榜第26位,连续两年进入前30强。在2017年第八届中国专利年会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创新指数500强榜”中,学校列全国高校第21位。
融入国际传播河海声音
近年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多措并举、深化特色,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具有河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召开了河海大学国际化推进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牢牢把握学校国际化工作的丰富内涵,扎实推进学校国际化工作的战略部署。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落实《河海大学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规划》,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2017年3月,学校成立了河海大学海外中心(老挝),这是学校设立的首个海外中心,标志着学校探索海外办学迈出了实质性一步。7月,学校与法国里尔一大、杜埃矿业与电信工程师学院、英国亚伯大学制定合作计划,达成多个合作意向,落实了学校的教育对外开放规划,扩大了在英法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作为中国11所代表高校之一,学校参加了“金砖五国”国家领导人倡议成立的“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签署了《2017 年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年度会议郑州共识》等文件,并达成多边合作协议。
全面加强高端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建有“111 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5项,海外名师计划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和高端外国文教专家项目多项。2017年10月,河海大学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成为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该联合实验室响应国际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集聚了一批水科学与水工程安全领域的拔尖人才,以承担国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为主导,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化国际多团队实质性合作,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开放交流合作研究的基地。
作为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聚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水战略联盟,发起设立“一带一路”水与可持续发展基金。将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在水教育、水科技、水国际交流与合作上的独特优势,聚焦解决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水安全问题,着力打造全球水教育基地、水领域智库、水高端论坛和人文交流平台,全面提升服务“一带一路”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海外办学点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水利水电本土化人才。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组织了发展中国家部长级水利研讨会和“一带一路”国家水资源管理与小水电开发研讨会,实施了“澜湄合作”高层次人才计划、孟加拉国水利人才培养计划和中国—东盟国家水利青年人才计划,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设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首个湄公河流域水利行业研究生班。新申请的“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环境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水质保护以及新材料等方面的咨询和建议。
学校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与中国港湾、中国电建、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定制化培养既有工程技术、管理技能又有语言文化优势的复合型人才。实施“留学河海计划”,不断创新招生和培养方式,促进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提升留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目前,已与15所境外大学开展学分互认项目,实施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生来访计划、国家公派硕士生项目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学生申录比达到8∶1,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学历研究生规模攀升至江苏第3位,并成功入选“留学江苏”目标学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启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河海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传承治水兴邦历史使命,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河海力量。